在數字化浪潮持續沖擊傳統建造模式的今天,如何真正讓“技術”轉化為“價值”,成為建筑行業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
在第十二屆BIM技術國際交流會開幕式上,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劉謙以《用技術創造價值,探索建筑新模式》為題發表演講,系統闡述了廣聯達在數字建筑技術領域的深度思考與實踐路徑。
穿越行業震蕩期,用好科技構筑“好房子”新范式
中國房地產與建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轉折。回顧過去十年的行業軌跡,不難發現,這不僅是一場經濟周期的輪回,更是一種發展模式的自我修正。劉謙指出,在這樣的節點上,行業若想抵達“彼岸”,必須穿越不愿轉型、被迫轉型與主動轉型三重階段。而廣聯達正在探索的,是技術如何真正成為這場轉型的推動力與價值源。
劉謙強調,震蕩與調整并不意味著終結,反而為行業開啟了“二次生長”的可能。2024年以來,一批先覺企業開始主動重構自己的能力模型。從“重銷售”轉向“重運營”,從擴張規模轉向深耕區域——這些變化共同構成了行業的新經營范式。廣聯達在服務這些變化的過程中發現,企業正在用更加穩健的管理能力與更精細的運營策略,探索新的業務增長方式,而這背后也意味著數字化、專業化能力的重要性被大幅提升。
這種向內生能力轉型的趨勢,本質上是行業在回歸客戶價值。劉謙指出,一切行業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回應客戶的核心訴求。一個“好房子”不再只是功能與價格的疊加,而是一個更系統的、場景化的解決方案。它應當是安全可靠的,承載長期生活的穩定性;是舒適健康的,擁有優越的空間尺度和居住體驗;是綠色低碳的,在能源成本高企的時代具備可持續性;也是智慧便捷的,作為固定場景中的智慧終端連接空間、設備與人的需求。正是在這些具體且真實的客戶期望中,行業找回了發展的本質方向。
而這場價值回歸的背后,蘊藏著建筑產業另一條增長曲線的崛起。在增量市場見頂的今天,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綠色建筑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未來的重點方向。例如在英國,傳統加油站正迅速改建為新能源充電站,這種小體量、快節奏的項目形態代表著全球建設模式的新趨勢。中國的建筑企業若能抓住這些細分賽道,并在管理能力、服務能力與科技能力上構建真正的核心優勢,將在下一個周期中建立起更具韌性的增長體系。
劉謙強調,通往未來的路徑,必須依靠“好房子+好科技”的價值組合。這并非對技術的盲目崇拜,而是希望每一項科技應用,都能真正帶來“省錢、省心、省力”的實效回報——讓每一個項目更精準,讓每一筆資源更高效,讓每一個人都能輕松掌握數字工具。這才是廣聯達理解的“好科技”,也是這個行業真正需要的那一束確定性之光。
產業AI的關鍵在于“真場景+真數據+真模型”
當AI從通用熱詞變為產業命題,我們必須比以往更認真地回答一個問題:它究竟能為建筑業解決什么?在劉謙看來,產業AI的真正落點,既不在概念層層疊加,也不在“演示性炫技”,而在于是否具備解決真實問題的三重基礎:高質量數據、高價值場景和高可靠模型。這三者,恰如樹的根、果與干,任何一處缺失,產業AI都難以站穩腳跟。
首先是“數據為根”。劉謙指出,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就沒有可靠的產業AI。建筑行業尤其如此。BIM技術所承載的不只是建筑物的三維表達,更是連接各專業之間系統組件、功能與關系的數據底座。BIM模型的本質不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一個動態演化的系統,貫穿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維的全過程。當這個動態模型與IoT設備所采集的工地現場數據融合、形成閉環時,才真正構成了對物理世界的“數字映射”。在這個基礎上,再談AI,才不是空中樓閣。
其次是“場景為果”。高質量數據必須落到高價值的應用場景中,才能釋放真正的產業效能。比如,在崗位層面,廣聯達正在推動的,是讓塔吊駕駛員從“高空作業”轉向“地面遙控”,甚至一步步走向自動駕駛,讓一個人能操作多臺設備,從根本上重構施工一線的操作模式;在項目層面,設計數據是否能夠順利傳導到成本管理、施工計劃和物料配置,決定了數據是否真正實現了“閉環消費”;在企業層面,AI是否能輔助管理者進行投資分析、風險預判、采購決策,則關乎技術是否能夠參與戰略層的決策支持。這一切的核心,在于把數據的“供給側”與“需求側”打通,才能形成完整的價值循環。
而真正支撐這套系統的,是“模型為干”。劉謙認為,通用大模型的智能表現固然驚艷,但在建筑這種高度專業、流程復雜的行業中,要實現落地,還必須從底層構建“產業級增強模型”。廣聯達正在打造的建筑行業AI大模型AecGPT,正是圍繞這一思路而設計:它以大量行業法規、標準、案例等知識圖譜為支撐,通過數據治理、RAG增強和多模態訓練,實現從理解設計圖紙、識別工程量,到支持合同擬定、施工計劃生成等全鏈條能力的覆蓋。
在劉謙看來,AI在建筑行業的未來,不取決于它能講出多動聽的故事,而在于它是否擁有一套“根深、枝壯、果實飽滿”的體系:數據必須真實、連接必須完整、模型必須可靠。只有在這三者高度協同的結構中,AI才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想象,而是建筑人可以信賴的伙伴。
重構設計價值鏈,用產業AI打造“高質量交付”
在建筑產業走向精細化、智能化的轉型過程中,設計階段的重要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認識。劉謙指出,設計不僅決定了建筑物的質量形態,更直接決定了建筑成本的可控性——“建筑項目約80%的成本控制能力,其實在設計階段就已注定!币虼,誰能在設計階段實現質量、效率和成本的同步突破,誰就掌握了行業轉型的主導權。而AI與BIM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這場重構的決定性力量。
劉謙認為,傳統設計流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連接:設計成果與施工現場的脫節、設計數據與成本測算的斷裂、多專業之間協同效率的低下,這些問題造成了“圖紙難以落實、預算難以預測、變更反復發生”的系統性困境。為此,廣聯達提出了三大核心路徑:用AI驅動設計創新、用BIM實現全流程協同、用數智工具延展設計價值。這三者共同支撐起“正向設計+一模到底”的技術架構,推動建筑行業邁入“高質量交付”的新階段。
在概念方案設計階段,AI技術率先發揮作用。以廣聯達自研的設計平臺Concetto為例,用戶只需輸入基地位置與設計需求,系統便可自動生成總圖布局與功能分區,并自動完成風格渲染與成本預估。系統預置超萬條項目數據樣本,借助AI訓練生成估算方案,能夠在數秒內輸出成本精度高達80%以上的方案建議,其效率是傳統方式的百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一交互方式已從“人操作工具”進化為“人提出需求、AI調度工具”,將設計師從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回歸創意本身。
當進入方案設計階段,成本控制則成為焦點。劉謙強調,正向設計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好看”,而在于“算得清”。在多個試點項目中,設計團隊通過廣聯達平臺實現了“多方案技術與經濟性選型+限額設計”的同步推進:不同業態、不同結構、不同造型、不同配置的建筑方案可在平臺中快速比選,對應的空間成本、功能分區和裝修標準一目了然。以安徽寰宇某設計項目為例,該項目通過不同基礎布置方案的技術與經濟性選型,成功將建設成本調減178萬元,不僅實現了“設計不超概算”,更建立起企業級的“成本反饋—方案調優—快速決策”機制,為高質量交付提供了系統保障。
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AI與BIM的協同優勢更加凸顯。在建筑、結構、機電等多個專業領域,設計人員可借助廣聯達數維設計平臺的嵌入式計算引擎,實現邊建模、邊計算、邊出圖。例如,機電設計的負荷計算、風環境模擬、碳排放測算等功能全部內嵌于設計流程之中。設計成果數據可實時傳導至算量環節,實現“設計—算量—出圖”的閉環聯動。這種模型實時進行專業計算分析、計算結果驅動模型自動修改、模型實時完成工程量計算的方式,不僅提升了設計質量,更為后續的材料清單、采購計劃與施工部署提供了數據基礎。
而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躍升,來自于設計成果的“價值延伸”。劉謙強調,設計不應止步于交圖,而應成為項目成本、工期與質量的決策入口。當設計成果足夠精細、專業結果高度集成時,便可與廣聯達的算量平臺高效銜接,實現“一模到底”的數據流通。這意味著,一個經過充分協同的設計模型,不僅是造型方案,更是施工指導書、材料目錄與造價藍圖。北方綠野的實踐證明,在形成企業級正向設計與算量標準后,項目整體效率顯著提升,設計成果獲得甲方認可,并推動企業邁入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
從設計切入,用AI重塑設計工具、用數據驅動一體化設計、用模型承載設計價值。劉謙用“從根到果”的邏輯完整描繪了AI+BIM賦能設計的路徑。而最終目標不僅是“做出一張好圖紙”,更是在設計環節就實現成本受控、決策科學、交付高質的全鏈條優化。正如他在總結中所言:“科技向善,不是為了展示技術的強大,而是為了讓每一個項目更成功、讓每一家企業更可持續、讓整個行業更有希望。”
從趨勢判斷到范式變革,從系統設計到案例落地,廣聯達所勾勒的,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路徑,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行業新秩序。技術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系統如何生成新價值?數字如何映射真實世界?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劉謙所描繪的“價值躍遷”路徑之中。
真正改變建筑行業的,從來不是某一項技術,而是對價值的重新定義與組織方式的革新。這一場由廣聯達引領的數智化躍遷,不只是技術的進化,更是理念的更新與系統的升維。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