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其中提到,“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 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7月19日上午10時,相關負責人在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對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
有關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決定》強調要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要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經過四十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社會財富不斷積累,《決定》要求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優化各類存量結構調整。”
對于發布會釋放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前瞻表述,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執行院長、財政部政府債務咨詢專家袁海霞7月19日表示:“建立完善政府資產負債表,這是做加法提升增量盤活存量的基礎。無論短期化債還是長期發展,不僅要掌握債務體量,還需摸清摸透資產。由于國有資產的特殊性質,大多存在難以快速變現和定價難的問題,因此需全面梳理各類資產的規模、權屬及流動性,明確可盤活變現的資產總量,為債務化解和后續發展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有關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的研究,袁海霞此前撰文《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重點方向建議》,其中提及要“把握發展大勢,完善與經濟形勢、新動能相適應的財稅體系”,結合新動能發展和產業組織形態變化完善稅收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前新經濟、新業態的持續涌現背景下,稅收制度需要主動適應變革趨勢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以補充現階段傳統動能拉動力有所減弱的不足。
具體來看,袁海霞建議,后續可緊跟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新業態,及時調整征稅主體、產品和勞動收入性質的界定方式,推動相關潛在稅基轉化成實際稅收收入,提高稅收制度的運轉及稅收治理成效。同時,在強化新領域涉稅信息采集、行業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穩妥探索數字服務稅、數字資源稅等新型稅種和涉稅客體,合理增厚稅收,發揮稅收經濟調節作用。此外,還可立足本地企業創新、產業轉型需求,增強稅收優惠政策導向性,如針對新興產業高附加值、無形資產占比大、前期投入高等特點,合理設置階段性、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豐富稅收優惠形式,從而激發市場活力,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在前述新聞發布會上,韓文秀表示,我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主要宏觀指標符合預期,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表明我國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不同地區、行業、企業之間存在分化現象。
因此,需要政策、改革共同作用,實現更為均衡、普惠、包容的發展。“要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好發力見效,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發揮好財政資金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杠桿撬動作用。”
此外,“要把長遠增后勁與短期穩增長結合起來,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強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項目建設。要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袁海霞認為,加速數據要素價值實現,促進“數據財政”有序發展,更好地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可適應當前房地產持續調整下土地財政面臨的問題,逐步推動地方財政轉型。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數據要素資產化、資本化探索,加速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數據要素作為第五大要素,與土地要素相似,其價值實現涉及資源化、資產化與資本化的過程。未來仍需進一步強化對數據要素資產化、資本化的引導和規范,自上而下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實現。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著力推動區域數字化發展,為發展數字財政奠定基礎;同時,還需從挖掘公共數據價值、積極探索數據運營模式、規范數據要素交易流通管理等多個維度出發,推動向數據財政轉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