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屢次在危急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近日,深圳居民姜先生在籃球館打球時突發心梗,很快失去了意識和呼吸。幸而,球友和球館工作人員使用球館配置的“救命神器”AED,挽救了姜先生的生命。
據了解,該球館配置的AED來自邁瑞醫療。作為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與解決方案供應商,邁瑞醫療的AED設備曾多次在挽救生命的關鍵時刻發揮作用。邁瑞醫療不僅突破了AED的技術壟斷,推進AED的技術革新,還積極普及AED使用,為普及急救醫療設備、提升我國公眾急救事業質量以及強化急救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救命神器”再救一人
6月15日,姜先生在籃球館內打球,突發心梗。情況十分危急,球友和館內工作人員展開緊急施救。工作人員取來AED后,球友根據AED語音提示進行操作,其他工作人員也在AED的提示下,為姜先生進行胸外按壓。在眾人的“接力”救助下,姜先生逐漸恢復心跳和呼吸,開始恢復意識。
隨后,120救護車到達現場,姜先生被緊急送往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救治,現已于6月21日康復出院。
“感謝政府,在多個公共場所配置‘救命神器’,為我們撐起一道生命線。”姜先生表示,“希望今后我們身邊掌握急救知識的人能越來越多,AED也能更普及,在危機時刻發揮作用!”
這是繼2020年,3位路人借助AED成功救人后,龍崗區再次通過AED緊急救治患者成功。
邁瑞AED曾多次被用于緊急救援
據了解,2020年,龍崗區在全市各區率先啟動1000臺AED項目,刷新國內縣區級政府統一配備AED數量的記錄。目前,龍崗區共安裝AED 1614臺,安裝數量位居全市各區之首,其中市級項目配備614臺,龍崗區自行配置1000臺,龍崗區按照高猝死發生地、高猝死風險人群、高設備使用救治成功率、轄區醫療資源緊缺 “三高一低”的配置原則,在全市打造AED布點“四個率先”,即AED率先進中小學、進警務室、進小區、進產業園區,配備密度全國領先。
本次使用的籃球館內AED就是龍崗區衛健局配備的1000臺AED其中之一。據了解,該設備的出廠商為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與解決方案供應商——邁瑞醫療。
實際上,這并不是邁瑞醫療的AED第一次成功運用于公眾急救中。作為中國第一款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AED,邁瑞醫療的AED裝置已多次在“生死攸關”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邁瑞醫療AED的救助案例如下:
2021年11月27日,廣州物業首用邁瑞AED挽救垂危生命;
2022年1月1日,南京地鐵工作人員使用邁瑞AED成功挽救一名乘客;
2022年1月下旬,邁瑞AED于深圳三天連救兩人;
2022年3月18日,鹿城區紅十字會布點的公共場所AED首次救人;
2022年5月23日,杭州蕭山區一學生暈倒,校醫務室人員運用邁瑞AED緊急救援;
2022年5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醫學院的一名工人觸電,老師及學生使用AED緊急施救;
……
公開資料顯示,邁瑞醫療的AED設備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機場、火車站、高校、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并在多次緊急情況下成功施救。據不完全統計,邁瑞已累計投放及安裝了11萬臺AED,截止目前,已在中國成功救治了127名公共場所心臟驟停患者。
打破技術壟斷 助力普及AED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統計,國內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死亡人數超54萬例。其中,每天約1500人死于心臟驟停,而90%以上都發生在院外。4分鐘內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電除顫、心肺復蘇,有半數可被救活——這是急救的“黃金4分鐘”,因此,在公共場所配置和推廣使用AED,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一環。
資料顯示,如果在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使用AED對患者電擊除顫,救活概率為90%。根據海外研究報告,在院外心臟驟停的患者中,只使用心肺復蘇急救的生存率為14%,同時使用心肺復蘇和AED除顫的生存率能夠上升到23.4%。
從2006年前后,我國已開始在公共場所配置AED。在紅十字會等相關機構以及團體、企業、志愿者的助力下,我國的AED普及率和知曉程度已逐年提升。但是,相比起發達國家,我國的AED普及率仍然較低。
過去很長時間,我國AED普及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AED市場被進口品牌壟斷,導致價格高昂。而邁瑞醫療在2013年發布了我國首款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AED產品以后,填補了AED研究領域多項專利空白,徹底改寫了我國AED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現狀。
目前,邁瑞醫療在技術層面,不斷升級 AED 設備的技術水平,關注其快速性、智能化、易用性、急救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創新,旨在全面提升公眾急救的質量與標準,讓AED設備的使用更加便捷,使公眾的施救更簡單。
對于AED的普及,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表示,公司將繼續聯合多方力量投入我國公共急救事業,在多個地區開展醫療急救人員培養及AED急救設備專業培訓,進一步強化急救體系建設,守護大眾生命健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