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雅
美國因新冠肺炎而死亡人數已超50萬,不過數據顯示,新增確診病例在明顯放緩。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匯編的數據,最近七天美國平均每日新增病例數為6.2萬,遠低于1月初的平均每日20萬例以上,住院人數也在過去一個月內下降了超過50%,檢測陽性率也從1月上旬的13.4%下降到了如今的4.7%。
美國疫情為何突然好轉?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暨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季節性的下降和社會疏離措施的執行等因素共同幫助美國疫情新增曲線大幅放緩。
高峰期后疫情曲線放緩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19日表示,新增病例已連續五周出現下降,和1月11日的高峰相比,最近七天平均病例數下降了69%,新增病例數連續兩日保持在6萬例以下,其中重癥監護室的人數為去年11月8日以來的新低。
“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項目等預測都說美國疫情會在今年1月中左右達到最高點,然后往下跌。這個趨勢本身是符合預測的,過了峰值之后新增病例數就會有所下降。”黃嚴忠說。
2020年10月,一項對新冠肺炎病毒等冠狀病毒的研究發現,這種病毒通常在北半球的冬季達到高峰,最常見的高峰月是1月和2月。“人類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明顯季節性表明,這一現象可能被挖掘出來,以促進對疫情傳播的更好理解。”上述研究的作者樸相星(Sangshin Park)等人總結道。
許多公共衛生專家則將行為的改變列為美國新增確診病例下降的主要原因。黃嚴忠稱:“在(去年)圣誕節后以及新年期間,全美許多地區都遭遇了大雪天氣,所以很多人都待在家里,想去聚會也難以成行。比如前段日子,我們家里的小孩子說要約著去看超級碗,但由于天氣比較糟糕,最終就沒有去。這種因素限制了人群的聚集,有利于社會疏離和防控。”
谷歌公司匯編的人群流動數據也顯示,在冬季假期后,美國人選擇回到家中,并在隨后的病例激增期間乖乖待在屋內。例如,截至2月20日,美國人前往零售店和娛樂設施(-19%)、超市(-8%)、公園(-10%)、轉運車站(-31%)和工作地點(-10%)的頻率都有所下降,待在居民區的頻率則上升了6%。
本周,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吉哈(Ashish Jha)等人表示,戴口罩者的增多是病例數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根據南加州大學本月初公布的一項新調查,83%的美國成年人認為戴口罩能有效避免感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調查則顯示,72%的受訪者表示會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愿意接種疫苗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截至2月23日,全美已配發新冠疫苗8211.4萬劑,其中至少接種了1劑的有4454萬人,有1988萬人完成了兩劑的接種免疫。
黃嚴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有的人說是疫苗開始發揮作用,但我估計這種作用可能不會那么快發揮,而且大部分人都只打了第一針,真正見效可能要等到第二針接種完畢。”
有美媒引述美國公共衛生研究小組PHICOR開發的模型,預計只有當70%~90%的人口具有保護性免疫力,才能達到群體免疫。若以當前每日170萬劑的速度接種,美國可能會在7月達到群體免疫力的門檻。若將接種速度立即增加到每日300萬劑,美國就能在5月達到群體免疫的門檻。若接種速度提升到每日500萬劑,則在4月就能觸及群體免疫的最低限度。
黃嚴忠稱,美國在7月達到群體免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我們總體上來看疫苗推廣的速度是在加快,有一個指標是接種的疫苗數占配發的疫苗數的百分比。在特朗普政府時期,一開始這一數據只有30%多,拜登上任后上升到50%,現在來看已經有百分之六七十了。”他稱。
“拜登上任之初提出的目標是100天內接種1億劑疫苗,后來又加碼到每天150萬。前段時間因為天氣惡劣接種受到了影響,但我估計隨著天氣轉暖,接種速度還會繼續加快。”黃嚴忠表示,“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一些養老院的老人一開始不敢打,但現在都爭著打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