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一直被認為是一地乃至一國經濟發展重要的軟實力,既關系到招商引資,又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與質量。后疫情時代經濟全面恢復之際,通過推廣先行先試政策,全面性地優化營商環境釋放經濟活力,更顯必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新年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匯報,要求進一步打通落實堵點,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是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也是應對嚴峻復雜形勢、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的重要舉措。過去數年,決策層對優化營商環境十分重視,也取得了亮麗成績:在世界銀行每年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躍升近50位,并連續兩年躋身營商環境改革步伐最快的全球排名前十經濟體之列。統計顯示,2020年在受疫情影響極為困難的背景下仍新設市場主體2000多萬戶,逆勢大增并保持較高活躍度,正是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銀行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評價,是把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作為樣板,也與近年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先行先試地區吻合,目的是探索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再向全國推廣,有利于減少改革成本,有助于盡快推動全國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
從目前結果看,先行先試地區成效明顯,營商環境大為改善。同時也意味著,其他地方亟待跟上,需要加快復制推廣相關政策。這是因為,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在受疫情沖擊后經濟艱難恢復的大背景下,加快經濟復蘇除了善用財政、貨幣政策外,還要挖掘政府服務方面的潛力,且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很明顯,就目前政府服務水平而言,特別是非發達地區的行政服務水平還大有潛力可挖。
此次常務會議提到的第三方評估,是此前受國務院委托在全國9個省對《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情況所開展。評估結果顯示,《條例》實施取得積極成效,企業對減稅降費、政務服務便利化等滿意度較高,對“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便利企業開辦經營的改革舉措感受明顯。但也有部分企業對招投標、中介服務、融資等方面問題反映較多。此外,東部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之間,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落實《條例》的進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明顯。
這也同樣說明了,雖然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在先行先試地區效果良好,但其他地區尚有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地區差異明顯,務必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應對。具體包括促進公平競爭,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規范中介服務,加大信貸中增加企業融資成本“潛規則”的查處力度;著力提升監管效能,進一步增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推行綜合監管、聯合執法,對涉及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等領域實行全覆蓋重點監管。實際上,建設服務型政府正是近年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低垂的果實已采摘殆盡,為優化資源配置能力,釋放經濟發展活力,需要通過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先試政策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取得相當成效,理應加速復制推廣到全國。
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