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報·大河財立方》開設專欄,本期主要對大陸城鎮化進程做一些探討。巴教授通過對城鎮化發展空間、增量人口的分布、民眾財富增長變化和城市土地供應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房地產市場呈現出的新特征和新趨勢。敬請閱讀。
文/巴曙松
城市是房地產市場生長的基礎,城鎮化為房地產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長期眼光認識和理解房地產業,需要從城鎮化角度切入。當前,大陸城鎮化率已接近60%,城鎮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效應傳導,使房地產領域呈現出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和新趨勢,對房地產政策和市場各方提出了新挑戰,也提供了新機遇,需要審慎地加以應對、調節和優化。
具體而言,可從城鎮化發展空間、增量人口分布、民眾財富增長變化、城市土地供應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是從發展空間看,大陸城鎮化率依然有明顯的上升空間,未來10年的集中放量有可能是城鎮化的最后一波房地產增量紅利。
雖然高城鎮化率不是衡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數據表征,但高城鎮化率是發達國家的典型特征,它們的城鎮化率都在80%左右。如今,大陸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期的后半段,仍有10%~20%的上升空間,發展速率仍可能處于較高水平。
預計大陸城鎮化至少還有10年的較快上升期,2030年將是大陸房地產市場的關鍵時間點。屆時,大陸城鎮化率將提升10%左右,城鎮人口增量將接近2億,形成巨大的增量市場。其后,增量市場將急劇萎縮,整體進入存量市場階段。
二是從增量人口分布來看,大陸中等以上城市規模和小城市數量發育較快,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核心引領結構,房地產市場有望表現出以人帶量、價格分化的特征。
三大城市群在經濟發展、人口集聚、科技轉化等方面已經建立起頂端優勢,與其他城市和城市群形成了發展級差。去年,三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數的44%,并且人口規模仍在增加。未來,人口將進一步向三大城市群內部核心城市流動。隨著常住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將呈現“以人帶量”的特征。
但是,“以人帶量”在不同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對于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來說,人口增量帶動作用相對較大;而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人口增量帶動作用相對較小,需求沒有充分轉化。而在房價上則出現了分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價上漲幅度明顯快于常住人口增加速度;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房價上漲速度并未超過或接近常住人口增速。
對比往年人口數據可以發現,小城市人口數量較為穩定,而大城市及以上級別城市較其他類型城市人口增長更快。預計到2030年,中小城市人口總量將保持穩定,但所占比例將不斷縮小;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和所占比例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從國民財富增長來看,城市人均GDP與房價之間具有明顯的指數拉動作用。大陸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關鍵期,如果轉型策略有效,大陸國民人均財富將在2024年以后開始提速,2030年以后進入高速發展信道。
未來10%~15%的城鎮化率增量將是一把雙刃劍,發展模式、城鎮結構、人口結構等將成為新的關鍵因素。如果發展轉型順利,未來房地產業面對的消費群體將是一個購買力不斷增長的群體。這一群體的需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未來10年仍將以剛性需求為主,而10年后改善性需求將逐漸成為主流需求。與此同時,需求會逐步走向多元化,房地產業有著更深的想像空間。
四是從土地供應方面來看,當前城市建成區擴張過快、人口密度提升空間仍較大,未來城區三大開發主題將是存量土地改良、已建低效用地改造和新增建設用地高質量發展。
目前,大陸城市建成區擴張過快,沒有適度的人口和產業支撐,造成城市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普遍超標,土地被大量浪費,出現“空城”“鬼城”。與此同時,城市人口聚集度并未隨著城鎮化率的增長而加大,土地城鎮化性能在變差。目前,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建成區人口密度均大于4000人/平方千米,但從國際經驗來看,土地資源可承載常住人口的能力能達到8000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完)
文章來源:《大河報·大河財立方》,2019年4月25日(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本篇編輯:陳英祺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金融讀書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