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國際綠色零碳節暨ESG領袖峰會上,伯恩光學斬獲“2025 ESG創新引領獎”和“2025杰出綠色創新產品獎”。獲獎的背后,是果鏈巨頭伯恩光學這家全球智能設備外觀結構領域產業龍頭的綠色轉型之路。從國家級綠色工廠的構建,到清潔能源的規模化應用;從玻璃廢料的循環利用,到捐贈4.5億元的公益慈善——伯恩光學的ESG實踐,正在為中國制造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一份“可復制”的樣本。
高投入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
走進伯恩光學的惠州園區,光伏板在屋頂整齊排列,儲能站的巨型電池組安靜運轉。伯恩光學累計投入數億元打造智慧能源管理體系,如今已有三個子公司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我們通過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中水回用工程,實現了生產鏈的全面綠色化。”伯恩光學執行董事、副總裁楊俊建介紹,截至2024年,企業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達24.8兆瓦,累計發電量390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萬噸——相當于種植了88萬棵樹。而“中水回用”工程每年可節水600萬噸,相當于8萬人一年的用水量。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儲能領域的布局。位于惠陽永湖鎮的伯恩高新科技公司,在儲能項目建成后,儲能容量達10兆瓦時,一年可轉移350萬度電。這一技術不僅降低了用電成本,還通過削峰填谷提升了電網穩定性。
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不能只靠“貼標簽”,而要通過技術重構生產鏈。伯恩光學用實踐證明,綠色制造不是負擔,而是競爭力的來源。”
技術創新破解行業環保難題
此前,玻璃加工產生的粉末因難以處理,常被企業填埋或焚燒。伯恩光學自主研發的“玻璃粉回收技術系統”,破解這一行業環保難題。該技術系統將行業視為“垃圾”的玻璃粉廢料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使玻璃基板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5%。據透露,該系統預計每年可循環利用1700噸玻璃廢料,同時節水2.4萬立方米。
在節能領域,伯恩光學的“高效機房項目”同樣值得關注。通過優化空調系統,制冷量達10.8萬RT,綜合能效比提升至5.83,能耗降低30%以上。這一技術不僅應用于自身廠區,還通過專利授權向行業輸出解決方案。此外,其激光開料技術相比傳統工藝,每年可節電100GWH。
“綠色科技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持續投入的研發能力。”楊俊建表示,“我們每年投入超10億元用于技術研發,因為只有技術領先,才能在雙碳目標下贏得先機。”
20年慈善長跑捐贈超4.5億元
在伯恩光學的招聘大廳里,一些針對殘障人士的特定崗位,比如為聾啞人提供絲印、包裝等后工序崗位。這家企業通過定制化崗位設計、無障礙設施改造和技能培訓,構建了一個殘障人士就業體系。
“我們相信,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伯恩光學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盧忠榮介紹,企業為殘障員工提供了清潔工、質檢員、包裝工等適配崗位,并配套心理輔導和職業發展規劃。伯恩光學累計吸納了近7300名殘障人士就業,目前仍有737人在職。
社會責任的踐行遠不止于此。過去近20年,伯恩光學及其創始人累計捐贈超4.5億元,涵蓋教育、醫療、扶貧等領域。其中,在惠州、深圳兩地捐贈8700多萬元,支持大灣區公益事業;向“小母牛”扶貧項目捐贈千萬資金,通過“造血式”幫扶,幫助內地數千戶農戶實現脫貧。
“企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創造利潤,更在于創造社會價值。”伯恩光學創始人楊建文表示。
伯恩光學深耕ESG領域,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的深層變革。在雙碳目標驅動下,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新標尺。而伯恩光學的實踐,正是“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通過技術創新、資源重構和社會價值融合,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