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中國經驗’是千年智慧的傳承,更是現代科技賦能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國方案。”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趙菁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中醫藥國際化需以創新為引擎,通過政策、技術與文化協同發力,讓古老醫學智慧突破地域與認知壁壘,為世界提供可復制的“中國經驗”。
趙菁認為,中醫藥國際化需破解“政策”與“技術”雙重密碼。政策層面,建議國家制定中醫藥國際發展專項規劃,主導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互認協議,簡化海外注冊流程,用科學數據打破國際認知壁壘。
在技術創新層面,AI技術正在重構中醫藥研發與生產邏輯。在研發領域,通過大數據篩選經典名方,結合臨床需求精準定位靶點,可將新藥研發周期縮短30%以上;在生產環節,從藥材種植、加工到成品出廠,全產業鏈應用智能監控系統,確保質量穩定可控;在用藥安全方面,AI聯合用藥預警系統可實時分析藥物相互作用,正在成為臨床決策的重要工具。“中醫藥企業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
對于中小藥企,她提出“三步走”策略:聚焦研發創新開發核心產品,全鏈應用智能監控提升質效,借力政策扶持加速成長。“近年來國家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部分地區政府以‘一事一議’專項輔導企業,新政策為企業提供種植基地快速落地、智能化改造補貼,這正是營商環境的生動體現。”
現階段,中醫藥國際化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文化差異。趙菁強調,需通過“以醫帶藥”模式,在海外設立“中醫綜合服務中心”,提供針灸、推拿等服務,并結合當地教育機構開展中醫藥課程,培養國際人才。
“在國內,步長制藥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基層:474個‘腦心同治’慢病防治基地覆蓋全國,通過健康講座、義診和科普手冊,讓百姓從療效中感受文化價值。中醫藥扎根的關鍵,是讓民眾親身體驗其生命力。”趙菁表示。
“中醫藥國際化不僅是產業輸出,更是文化與智慧的共享。當政策、技術與文化形成合力,‘中國經驗’必將為全球健康治理貢獻獨特價值。”趙菁總結道。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