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日,咸陽禮泉縣蘇先生向媒體反映,其放棄年薪50萬元的工作,投入900萬元返鄉承租千畝農田搞規模化種植,卻被光伏樁“鳩占鵲巢”,部分麥苗也被鏟除、踐踏,好好的鄉村發展美事演變成一樁糟心鬧劇。
當地村書記解釋稱,這是村民把地承包給蘇先生后,轉又承包給光伏企業,導致“一地二嫁”的。目前,他們雖已召集各方協商調解,承諾會多退少補,但背后問題卻錯綜復雜,暴露出土地流轉漏洞、基層監管缺失等農村營商環境“短板弱項”。
縱觀這一亂象,部分村民看似因一地雙租獲取了利益,實則是飲鴆止渴。這種行為嚴重背離了契約精神,不僅讓返鄉創業者的熱情被潑了一盆冷水,更對鄉村投資的口碑造成了沉重打擊。長此以往,優質項目必然會對該地繞路而行,鄉村的產業振興與經濟多元化發展規劃將化為泡影,最終損害的是村民的根本利益與鄉村的整體發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設施占用耕地的行為,明顯違反了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相關規定,對糧食安全與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構成了直接威脅。即便后續采取“協商”“多退少補”等措施亡羊補牢,耕地遭受破壞后的生態創傷亦難以在短時間內愈合,糧食產能下降的潛在風險依然如高懸之劍,時刻威脅著農業生產與社會穩定。
當地基層政府在此事中難辭其咎。土地流轉本應遵循嚴格的規范與程序,而此次光伏租金經由政府與村委會層層轉手卻出現嚴重失察,最終導致亂象滋生。這深刻反映出鄉村治理體系存在漏洞,缺乏嚴謹科學的規劃、強有力的監管機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決策流程。部分行政行為呈現出“家長式”的隨意性,也致使權力與責任出現失衡,既定規則失去效力,難以適應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對高效、規范、法治的治理環境要求。
當前,各地為吸引返鄉創業人才與項目,紛紛出臺稅收減免、資金補貼、項目扶持等優惠政策,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然而,諸如此類的失信行為卻足以使之前政策善意與努力功虧一簣,讓那些躍躍欲試的創業者們心生疑慮、望而卻步。
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而農田“一地二嫁”事件,并非首次發生,此前多地曾出現類似土地糾紛,揭示鄉村治理與土地管理積弊。當務之急是嚴肅問責,成立專項調查組,針對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審批流程、監管環節以及相關部門與人員的履職情況進行全面徹查。對于那些在土地流轉中違規操作、玩忽職守、利益輸送的官員,依法依規予以嚴懲,彰顯政府維護公平公正市場秩序的決心。
嚴肅問責之后,制定和完善詳細、可操作的土地流轉規范細則,明確各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邊界,讓土地流轉有章可循,此乃重中之重。與此同時,應積極借助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前沿科技利器,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全方位實時監測土地流轉過程。一旦發現土地違規使用、重復流轉等異常情況,立即啟動調查處置程序,及時糾正偏差,徹底阻絕亂象蔓延。
唯有在良好營商環境的有力支撐下,鄉村才會真正成為干事創業的理想熱土、返鄉投資的潛在歸屬,吸引更多有識之士投身其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方能早日照進現實。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