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6.1%。
其中,出口12.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9.04萬億元,增長5.2%。按美元計價,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98萬億美元,增長2.9%。其中,出口1.71萬億美元,增長3.6%;進口1.27萬億美元,增長2%。
上半年進出口總值首超21萬億元
海關總署表示,上半年我國貿易規模再創新高,進出口總值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同時,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高2.5個、5.7個百分點,外貿向好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分主要貿易伙伴看,今年上半年,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36萬億元,增長10.5%,占外貿總值的15.9%。其中,對東盟出口2.03萬億元,增長14.2%;自東盟進口1.33萬億元,增長5.2%。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對歐美發達經濟體出口持續回暖,到6月末,對歐盟累計出口1.78萬億元,同比增速轉正至0.5%;對美國則累計出口1.71萬億元,增長進一步擴大至4.7%。
此外,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也保持較快增速。今年上半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0.03萬億元,增長7.2%。其中,出口5.62萬億元,增長8.4%;進口4.41萬億元,增長5.8%。
商務部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日前指出,今年前四個月,在規模創新高的基礎上,中國外貿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占世界總體份額都在擴大,這意味著“貿易整體回穩向好趨勢非常明朗,也非常穩健”。
出口動能“多點開花”
分產品而言,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7.14萬億元,增長8.2%,占出口總值的58.9%。
南開大學副校長盛斌認為,出口形勢轉好反映出我國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出口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以質取勝替代了過去的以量取勝。而我國生產制造能力強大的背后反映了多重因素,新技術的廣泛使用和升級,產業間相互依存、相互支撐以及外部規模經濟所形成的價格優勢,為外貿供應鏈體系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
梁明也指出,今年以來拉動出口增長的商品數量明顯增多,包括集成電路、船舶、車輛、平板顯示模組、電腦、家具、集裝箱、坐具、鋁材、黃金等。
從最新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家用電器、集成電路、汽車(包括底盤)、船舶、液晶平板顯示模組等機電產品出口實現量價齊升,出口數量同比分別增長24.9%、9.5%、25.3%、29.4%、11.5%,金額則分別增長18.3%、25.6%、22.2%、91.1%、15.4%。
除了本身制造業能力的強大,外需持續回暖也為出口動能增強提供了支撐。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總監馮琳認為,當前我國出口增長動能偏強,背后主要是在全球電子行業周期上行,以及歐、美央行降息預期影響下,世界貿易處于回暖階段,外需改善對我國出口的拉動力加大。
最新數據顯示,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為50.9%,較前值回落0.1個百分點,仍處于較高擴張水平,且連續6個月處于榮枯平衡線之上。
此外,馮琳指出,年初以來國內穩外貿政策持續加力,包括加強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保障,鼓勵企業多參加境內外的各類展會,以及中外航班往來在進一步恢復等,都有利于出口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校對:楊舒欣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