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朱聽武
據中國船舶(600150)工業行業協會消息,今年1—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123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7%;手持訂單量1540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5%;新接訂單量241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9%。以載重噸來計算,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指標分別占到了全球總量的53.8%、56.7%。新接訂單量占據全球總量的近七成,達到69.6%。
從省市分布來看,江蘇省、上海市、遼寧省、山東省、浙江省5個省市的造船完工量總數占到全國總數的90.1%。其中,造船大省江蘇一季度造船完工量占到全國的50.1%,拿下了全球超過30%的訂單,船舶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也越來越高。
5月7日,全球重箱裝載量最大集裝箱船“中遠川崎397”輪出海試航。該集裝箱船融合了最新技術成果及智能化手段,具有安全、節能、環保、載箱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等技術優勢,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季度,我國船舶出口金額99.2億美元。排名來看,一季度我國分別有6家、5家、6家企業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的前10強。另外,全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7.4%,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1.2%,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57%。
2024年CCI將保持在
較高水平波動
5月13日,韓國產業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23年,在韓國、中國、日本、歐盟四大造船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造船業以90.6分的綜合競爭力評分超越韓國,位列全球榜首。韓國的綜合競爭力評分為88.9分,日本為83.1分,歐盟為71.4分。截至2023年,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CCI)894點,與2022年相比提高130點,同比增長17.0%。同時,也創出11年來新高。從全年來看,CCI呈現逐季增長的態勢。
今年4月29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卡塔爾能源公司舉行18艘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建造項目簽約儀式。中國船舶創下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紀錄。
另外,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國重工(601989)子公司大連船推成功簽訂了10船套24000TEU LNG雙燃料集裝箱船螺旋槳購銷合同,合同總金額超億元,打破該箱位船螺旋槳長期被國外螺旋槳廠商壟斷的局面。
航空母艦、LNG運輸船和大型郵輪,世界造船業三顆“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已成功被我國接連摘取。
造船行業景氣度高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數據,行業整體生產保障系數已經超3.5年。從產能利用率角度看,造船企業多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整個造船行業正處在高景氣度區間。
中國船舶近日在互動平臺上表示,根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累計成交新船訂單353艘,達2730.9萬載重噸,新船成交同比增加10.9%。公司目前訂單排期已至2027年、2028年。
中船防務也透露,公司當前手持造船訂單飽滿,交船期最遠已排至2027年,未來將持續通過優化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規劃、壓縮關鍵節點周期、提升船塢使用效率及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等方式,進一步釋放產能。
江龍船艇2023年年報顯示,2023年新簽訂單26.1億元,較2022年增長128.75%,公司在手訂單26.49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120.93%,公司2023年新簽訂單及2023年年底在手訂單均創歷史新高。
行業開啟“紅利三重奏”
造船業周期性特征明顯,以中國船舶為例,2004年之后,中國船舶扣非凈利潤先經歷4年增長,2008年達到41.17億元的歷史高點,此后整體回落。公司于2023年第四季度實現轉機,扣非凈利潤轉正,并連續保持兩個季度。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船舶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中國重工一季度凈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103.63%。報告期內,公司完工交付的船舶產品顯著增加,營業收入同比增加,經營業績穩步提升。
對于造船業的復蘇,二級市場已先知先覺。板塊個股自2023年10月低點以來平均最大漲幅超50%,其中中國船舶最大漲幅超60%,中科海訊、海蘭信(300065)均漲超70%。
國投證券郭倩倩認為,本輪船舶大周期顯性驅動主要為“綠色動力(601330)”加速下的朱格拉周期,當前正處于周期早期“量價齊升”階段,看好2024年頭部船企將兌現“紅利三重奏”,即產能紅利、價格紅利、盈利紅利。
國海證券也表示,2022年三季度以來,造船鋼板價格呈下降趨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處于高位,新造船價則因產能緊張而持續上漲,利好船廠未來業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