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馬常艷)我國算力總規模居世界第二,該如何通過算力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 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 攝
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智能時代全球性的緊缺戰略資源。算力互聯互通被認為是形成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和人工智能變革時代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關鍵路徑。
余曉暉指出,我國標準化普惠化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存在算力供給緊張而同時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新質生產力作用未充分釋放。
通過深入調研,余曉暉認為,充分發揮算力作用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在多元化算力供給的狀況下統合形成標準化可調度的算力服務;二是如何在算力資源和需求區域差異突出的情況下實現全國資源優化配置和算力高效服務;三是如何將算力并網調度的局域化探索擴展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我國產業各方積極探索算力互聯,地方發布了10余個算力調度平臺,一些企業也開展了算力并網探索,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促進了算力有效利用。不過,余曉暉發現,由于主體及利益多元化和區域分割,且缺乏統一算力資源感知、任務數據流動、應用架構適配等關鍵互聯規則和標準,總體還是“算力局域網”分別發展的局面,未能形成全國全域的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
余曉暉建議,下一步,發揮全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互聯網發展成功經驗,以算力先互聯、再成網、構建大市場為主線,基于統一標識符實現多樣性算力互聯感知,通過彈性網絡能力和標準化架構接口實現業務和數據流動互通,進而打造形成智能感知、高速彈性、安全綠色、先進普惠的算力互聯網,構建全國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
對于建設全國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的路徑,余曉暉進一步提出五個方面的建議: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算力互聯互通指導意見和實施指南,推進試點示范,統籌建設多層級算力互聯互通平臺;加快標準建設,形成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系,引導行業規范建設,以標準帶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實踐;攻關核心技術,打造產業生態,合力突破計算框架、高速互聯總線等基礎軟硬件“卡脖子”技術;構建算力市場,培育算力互聯互通產業鏈多元主體,促進多元算力服務業態發展;推動算力服務,圍繞算力需求旺盛尤其是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緊迫的重點行業開展試點應用,培育壯大多種算力應用服務,構建規模化算力應用樣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