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革中央、江蘇省政協主辦,民革江蘇省委、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市政協承辦,蘇州市工信局、民革蘇州市委、《財經》雜志、《財經智庫》執行的“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10月28日至29日在江蘇蘇州舉行,論壇主題“實體經濟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液化空氣中國大工業副總裁胡大明在會上表示,“最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從擴大外資流入、加強投資服務、提升投資質量等各方面推出一系列組合拳,及時的穩定了我們在華投資發展的信心。”
另外提到工業氣體發展歷經百逾年,行業發展迅速,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從起初的鋼鐵產業至化工煉油等,后伴隨高科技產業加速發展,如航空航天、生物制藥、芯片電子等,到如今國際社會對能源、環保日益重視,給工業氣體行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前景。
他還表示,希望借此機會呼吁,加強對工業氣體項目能耗水平評估的科學性,能夠采用本行業內的同類企業對比,將更為準確地評估項目先進性,更好的推動本行業向節能降耗的方向發展,為下游企業提供更綠色、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朋友們:
非常榮幸代表液化空氣集團參加今天的活動,分享工業氣體行業在產業創新方面以及行業發展的一些情況。
液化空氣集團于1902年在巴黎創立,是全球工業與健康領域氣體、技術和服務的領導者。1989年成為首批在華取得外商獨資營業執照的跨國公司之一,目前已在40多個城市設有逾120家工廠。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并將成為最大的高品質消費市場,我們對國內市場充滿信心。受疫情等影響,國際營商環境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靠近消費市場、透明連續穩定的政策、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和基礎設施依然是企業投資決定的主要考慮因素。最近,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從擴大外資流入、加強投資服務、提升投資質量等各方面推出一系列組合拳,及時的穩定了我們在華投資發展的信心。
作為中法企業家委員會代表企業之一,液化空氣遵循兩國元首的指示和共識,積極呼應國內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推廣智能化數字工廠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踐行低碳清潔生產,推動氫能的發展;同時積極投資基礎電子材料基地以助力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近來,我們在江蘇、上海、天津、合肥等地有多個新項目正在推進中,涉及領域有氫能、電子氣、先進電子材料、鋼鐵、大科學裝置等。
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材料,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先導作用,具有公輔配套和行業覆蓋面廣的特性,為鋼鐵冶煉、石油化工、電子、機械、健康醫療、高端制造、水廠等民生保障、科研等諸多行業和領域提供產品及相關服務,供應不可中斷、較難替代且需求量較大。主要應用的氣體包括氧氣、氫氣、氮氣、氬氣和二氧化碳等。國外一般將工業氣體視為國民經濟命脈而列為公用事業行業,與供電、供水一樣將供氣作為投資環境的基礎設施。
至今,工業氣體發展歷經百逾年,行業發展迅速,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從起初的鋼鐵產業至化工煉油等,后伴隨高科技產業加速發展,如航空航天、生物制藥、芯片電子等,到如今國際社會對能源、環保日益重視,給工業氣體行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前景。
近年來,我國工業氣體行業在國家政策推動、外資引入、高新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下發展迅速。雖然工業氣體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它對當前飛速發展的微電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精密冶金、環境科學等高新技術部門有重要影響,是這些部門不可缺少的原料氣或公用工程。
為此,專業化、集約化、高效率工業氣體生產裝置的投運,有利于行業安全運行水平的提升,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低碳化發展。而工業氣體項目投資,受市場需求和運輸距離限制等因素影響,具有多區域、分散型投資的特點,也集中反應了下游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和整體需求。同時,行業自身的生產特性,決定了其耗能密度較高。電力是工業氣體生產的主要原料。
我們也希望借此機會呼吁,加強對工業氣體項目能耗水平評估的科學性,能夠采用本行業內的同類企業對比,將更為準確地評估項目先進性,更好的推動本行業向節能降耗的方向發展,為下游企業提供更綠色、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以我們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投資的新項目為例,該項目擬建設一套目前應用于鋼鐵行業世界最大規模的空分裝置,單位制氧綜合電耗是當前行業國際領先的能效水平。公司也在積極為該項目采購綠色低碳能源。該項目除為鋼鐵企業配套外,還將生產氖氣、氦氣、氪氣和氙氣,這些都是芯片制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稀有氣體,且因在空氣中含量稀少,只有當生產裝置規模足夠大,才可能進行經濟有效地提取;同時生產高純醫用氧,將加大對華東地區醫院的支持力度,滿足區域醫療需求。借此項目,我們還將和鋼鐵客戶合作研發低碳冶金的創新解決方案,改進鋼鐵生產高耗能的傳統工藝。這個例子很生動的展現了我們和合作各方攜手,加大在產業鏈上的深度融合,共同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和專長,大膽進行創新實踐,力爭合力實現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
我們期待著未來可以有更多的項目和合作能夠順利落地,在堅持不懈得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的同時,公司在華業務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謝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