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委員。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底加入光華前,他任教于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擔任金融學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職)。
“過去十年,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為節點,目標提出后,我國逐漸搭建起相對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北本┐髮W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近日接受貝殼財經采訪時說道。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碳中和目標?劉俏認為,一方面是提供資金,另一方面要發揮價格發現的能力。他建議適當有序地增加碳交易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因為金融產品在交易過程中會反映出碳排放真實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碳價格,用來指導碳排放。
我國逐漸搭建起相對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
貝殼財經: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相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綠色金融政策、標準,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十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在支持我國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劉俏:十八大以來,我們的發展模式從過往單純的投資拉動增長,逐漸朝著高質量發展轉變,這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體現。在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下,綠色低碳發展在頂層設計方面提出了要求,金融體系也配合著我國經濟發展動能的轉變發展。
過去的十年可分為兩個階段,時間節點是2020年9月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目標提出前,綠色金融體系主要是相對簡單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存量規模已居世界前列;目標提出后,逐漸搭建起相對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
貝殼財經: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如何理解“積極穩妥”?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需要一個怎樣的金融生態體系?
劉俏:雙碳目標是國家戰略,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變革,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這一點。同時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于我們的經濟要繼續增長,我國如何在減排和經濟穩定增長之間實現平衡,找到適合自身的碳中和路徑非常重要,不能夠偏廢。比如能源轉型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
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碳中和目標?未來還有幾個重點和難點。一方面是提供資金,面對百萬億級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創新才剛剛開始;另一方面,就是金融本身具有信息收集、資源配置、價格發現的能力,應該朝這個方向進一步努力。
要發揮金融的價格發現功能
貝殼財經: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一年多,目前只納入了發電行業,有學者提出“碳市場擴容要循序漸進”,你怎么看?下一步如何提升交易活躍度和碳價市場化屬性?
劉俏:首先要肯定的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推出是推進碳中和目標的一個重大舉措。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納入了2162家電力企業,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價值是非常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其定位,碳交易體系的出現是希望能夠用市場機制形成碳價格,并且把“減排成本”的信號傳遞給企業,讓企業把碳排放成本(內部化為生產成本),納入到自身決策、運營和管理中,進而有內生動力通過技術變革、商業模式變革等方式主動減排。
不過,當前我國碳交易體系市場活躍度不足、流動性不夠、產品主體相對比較單一,價格發現的功能尚處于形成過程之中,還無法反映出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碳排放的真實成本。
下一步要從兩個方向增強碳交易系統的功能。一方面要擴容,讓更多行業及市場主體能夠進入到碳交易市場中,市場主體甚至可以考慮納入個人家庭,以此來提升碳交易的流動性,增加市場的厚度深度,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碳價格。另一個方向是要重視金融對碳中和的作用,并審慎處理。吸取過往一些行業發展中“過度金融化”的經驗教訓,現在我們比較克制,沒有推出過多金融屬性較強的衍生品,避免“搞碳中和”變成“搞金融”。同時也應看到,金融體系本身具有強大的價格發現功能,能帶來很大的流動性,金融產品在交易過程中會反映出碳排放真實成本,有利于我們形成有效的碳價格,用來指導碳排放。所以也不要因噎廢食,建議適當有序地增加碳交易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
“碳風險”會成為影響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貝殼財經:今夏的極端高溫,讓人們進一步關注到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挑戰,這是否會影響資本的選擇?怎樣降低風險、提升相關投資的吸引力?
劉俏:有兩方面考慮。一是今年發生的這些事情,包括極端高溫、俄烏沖突等,都進一步彰顯了能源轉型的迫切性。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要素,我國部分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超過70%,所以能源轉型的迫切性更加顯著,這是我們自己的戰略選擇。
同時,大家也看到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可能涉及文明的更替,涉及我們現代化發展能否順利推進,這種情況下怎么找到一個相對有利的實施路徑,這方面的研究和論證很重要。
對資本而言,現在已有大量研究,碳風險、綠色風險、氣候變化風險等主要是通過碳排放量衡量的,投資者或資本在做投資標的估值時,已經把企業碳排放強度納入進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與碳相關的風險會成為影響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怎么降低風險,提升相關投資的吸引力?對企業而言,建議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不要有僥幸心理,不要認為這只是一時的事情,應該在這個時間點做出自己碳中和的規劃;二是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從產業鏈、供應鏈角度考慮怎么能夠有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并且要采取一些具體的舉措。
同題問答
●過去十年你所觀察行業最大的變化?
劉俏:我們的發展模式從過往單純的投資拉動增長,逐漸朝著高質量發展轉變,這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體現。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綠色低碳發展在頂層設計方面提出了要求,金融體系也配合著我國經濟發展動能的轉變發展。雙碳目標提出后,綠色金融體系從相對簡單的金融產品,逐漸搭建起相對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
●當前行業發展現狀如何,下一階段的發展趨勢?
劉俏:金融更好地服務碳中和目標,一方面是提供資金,面對百萬億級的資金需求,綠色金融創新才剛剛開始;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金融本身具有信息收集、資源配置、價格發現的能力,應該朝這個方向進一步努力。
●對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的展望?
劉俏:建議適當有序地增加碳交易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因為金融產品在交易過程中會反映出碳排放真實成本,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碳價格,用來指導碳排放。
本版采寫/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