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國家文物局舉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湖北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考古人員發現“鄖縣人3號頭骨”。
“鄖縣人3號頭骨”。國家文物局供圖
專家表示,該頭骨化石處在歐亞大陸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是探討人類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化石證據,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頭骨眉弓明顯隆起,具古人類性狀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1989年、1990年,學堂梁子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年代距今80萬年至110萬年,屬于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學堂梁子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近期,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發現1具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
3號頭骨化石,距此前2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約35米,發現于距地表深約0.62米的文化層,目前已出露額骨(包括眉脊)、眼眶、頂骨、左側顴骨和顳骨及枕骨左側,形態清晰,未發生明顯變形,同時伴隨出土大量動物化石與石制品。
“鄖縣人3號頭骨”與前2具化石埋藏環境、伴生動物群與石制品技術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斷應屬同一時代,具體還需要科技測年確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漢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國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類起源熱點區域之一,湖北境內發現了約100萬年的鄖縣直立人、約99萬年的梅鋪直立人、約50萬年的白龍洞直立人、約10萬年的黃龍洞晚期智人和153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堪稱人類演化廊道。”
據他介紹,2022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按常規化石發掘程序進行初步清理。下午4時30分,經項目負責人陸成秋初步確認為古人類頭骨化石,停止發掘清理,保持原狀,加強安保,并按程序上報相關領導和專家。經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專家邢松研究員進行視頻連線,進一步判定為古人類頭骨化石。
頭骨化石目前僅出露顱頂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嵌入南壁中。頭骨化石面骨附近的地層堆積中,同時出露較多化石,性質不明。
現場觀察發現,頭骨保存完整,顴弓保存良好,未見明顯變形,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具古人類性狀。
學堂梁子遺址出土了小豬等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
化石發現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組建合作團隊,成立以高星研究員為組長的專家工作組,開展前期論證,制定科學周密的考古發掘方案。
高星說,發掘前引進田野考古發掘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平臺、完成遺址實景三維數字模型和ArcGIS系統建立。為確保學堂梁子遺址今后的考古發掘更加可持續、更加系統、更加規范,根據最新的田野考古規程,對遺址重新進行地點和發掘區劃分,采用新的NE布方系統,布1米×1米探方。
據了解,學堂梁子遺址分為學堂梁子、東梁子、西梁子、中梁子、大坡子五個地點,其中學堂梁子為第一地點,第一地點又劃分為ABCDE五個發掘區,B、C、E為2021-2022年工作區。
迄今,B區共揭露4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深棕色(10YR 5/3)粘土質粉沙層,含大量鈣質結核,較多石制品和少量動物化石,少許植物根系;第3層黃褐色(10YR 5/8)粉砂層,較疏松,含少量鐵錳,大量鈣質結核,出土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少量石制品及大量動物化石;第4層粉砂層,局部出露。
學堂梁子遺址發現的動物化石。國家文物局供圖
B區共揭露203平方米,出土1件古人類頭骨化石、45件石制品和可辨別205件動物化石(K1出土39件動物化石)。可識別的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有劍齒象、犀、貘、牛、鹿、猴、野豬、小豬、鬣狗、大型貓科等種屬。
鄖縣人處于直立人演化歷程的關鍵節點上,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是探討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證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