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對于旱震理論可以當成一個假說來進一步研究,但不能把干旱作為預測或預警地震的具體標準。
9月5日,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溫出現干旱。據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論,稱“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目前,無論從專業角度還是一般性的常識理解,“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說法都比較絕對,也因此,這種說法受到質疑。換句話說,“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說法目前只是一種假說,并未經科學研究結果的驗證。
提出旱震理論的是地質學家耿慶國。他的一個統計是,1956年-1971年,全國一共有46個地區發生了干旱,其中有39個地區在干旱1-3年內,都發生了6級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個地區沒有地震。因此,他認為旱震理論的準確率高達85%左右。
此外,耿慶國也通過干旱這一現象預測了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級大地震。這兩次大地震都是在震前3年之內有干旱。
這些情況讓人們注意到了旱震理論,但也得看到,有許多方面和許多層次的問題,旱震理論并不能給出圓滿的解釋,況且,有許多專業人員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質疑。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提出的是一種關聯性,并非是因果關系。即便是耿慶國也指出,干旱不是直接導致地震的原因,而是與地震相關的一個現象。
原因在于,地震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地震有一個醞釀過程,短則幾十年,中則幾百年,長則數千年。在醞釀過程中既有地殼結構的力學變化,也伴隨地殼內部的熱量、磁力和電力等的變化和積累,反映在地表上,就有可能體現為干旱。
因此,不是干旱引發了地震,而是干旱可能與地震相伴,最主要的是地殼結構移動和變化,并產生力量的此消彼長,當一方的力量打破平衡時,地震就產生了。地震是迅速的,但地震的醞釀是長期的。在這個長期醞釀過程中就伴隨著一系列自然和地質地理現象。至于其中的原理,迄今人類知道得不多,因此還難以預報地震。因此,“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并不是一種規律。
其次,干旱伴隨地震也有一個時間周期的長短問題。如果以更長的時間周期看,干旱,以及其他的現象,如洪災、冰雪和極度嚴寒等,都可能與地震相關聯。在更長的時間周期,如100年內,地震和干旱的關系就沒有那么突出。
對于干旱與地震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探索,一是其與地震的關系是否有那么強或密切,二是其是唯一還是與其他自然現象一起與地震產生伴隨關系,三是如果進一步證明了干旱與地震有因果關系,其中的科學原理是什么,這些都值得研究。
因此,對于旱震理論可以當成一個假說來進一步研究,或完善或修正或補充或否定,但目前并不宜絕對認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也不能把干旱作為預測或預警地震的具體標準。
□張田勘(專欄作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