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備受矚目的全國碳市場將鳴鑼開市。
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來,作為碳市場“數據中樞”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支撐了首個履約周期的賬戶開立、分配、履約清繳、交易結算等工作。
隨著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準備工作正式啟動,碳排放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登”)作為注登結算系統的運維管理機構,將如何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有序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下簡稱《21世紀》)專訪了中碳登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祥。陳志祥表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對于全國碳市場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中碳登將持續建好用好注登結算系統,依托“大數據”樞紐優勢,協助生態環境部建立完善配額分配測算機制、履約風險識別機制、交易異常行為監管機制。同時還將著力研究全國碳市場政策法規體系,完善注冊登記結算業務制度,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有序發展。
充分發揮注冊登記結算平臺功能
《21世紀》: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迎來一周年,這一年里,注冊登記結算系統怎樣服務于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序運行?
陳志祥:中碳登的核心任務是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為主管部門和控排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這一年我們主要從4個方面服務好全國碳市場。
一是理順業務流程,及時準確完成賬戶開立和配額分配。建立專業化客服團隊服務企業入市,2162家發電企業注冊登記結算賬戶開戶率達100%;及時下發配額,并協助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完成企業配額發放,做好政策咨詢等工作。
二是引入多銀行結算渠道,確保交易結算安全高效。與12家結算銀行進行對接,其中2家銀行結算渠道已正式上線運行,7家銀行進入業務測試階段;建立多方對賬機制,自啟動交易以來,無一日發生交易清結算異常情況,截至2022年7月8日,累計完成237個交易日的清結算工作,清算總額為169.81億元。
三是多措并舉,協助提升首個周期履約率。多渠道開展專題能力建設,實時跟進履約進度,通過事前系統審批流程管控和事后定期檢查,協助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進行全流程監管,做好各類服務支持;最終企業履約率達99.5%,首個周期履約清繳工作圓滿收官。
四是持續開展系統運維優化。首個履約周期內,共完成126個系統既有功能優化和7個新增功能開發,注冊登記結算系統生產環境累計完成12次版本迭代更新。自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線運行起,系統無中斷,連續安全運行408天,成為保障全國碳市場持續穩定運行的可靠基石。
《21世紀》:作為全國碳市場的核心數據支撐平臺,中碳登下一步將怎樣深化市場服務、拓展市場功能?
陳志祥:依托于健康平穩運行的市場,中碳登將不斷深化市場服務、積極拓展市場功能,有序開展創新探索。
一是不斷完善業務制度。起草發布《注冊登記賬戶信息變更流程》等業務規范,編制上報了《碳排放權質押業務實施細則》和《碳排放權托管業務實施細則》等創新業務細則,積極參與最高法關于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案件研究工作。
二是持續開展碳金融創新。中碳登與多家銀行探討,通過配額質押幫助重點排放單位實現節能減排專項融資的可行渠道;聯合中債登、上清所、農業銀行(601288)聯合編制發布了3個全國碳市場系列指數,為金融機構快速進行碳資產價值評估提供參考,為氣候投融資創新業務發展提供定價基礎。
三是助力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全國碳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碳登協助主管部門在首個履約周期內啟用CCER抵銷機制,成功使用3272萬噸CCER完成履約抵銷;此外,積極探索全國碳市場配額用于大型活動碳中和抵銷。
處理好減污降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1世紀》:除電力行業外,其他行業是否會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是關注焦點之一。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是否擴大取決于什么?
陳志祥:廣泛的行業覆蓋范圍意味著全國碳市場涵蓋更多的排放量,可為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提供更大的確定性,提高配額市場的活躍度。
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主要考慮兩個層面的因素,其一是行業層面,要考慮相關行業企業的數據基礎、行業減排潛力大小、納入后對行業競爭力可能的影響等;其二是主管部門層面,要考慮新納入行業的能耗、環保等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對該行業企業監管的成本與收益,以及是否可能產生“碳泄漏”等問題。
《21世紀》:國內碳金融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碳金融創新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拓展?從“施工圖”變為“實景圖”,還需要進行哪些努力和突破?
陳志祥:我們在談及碳市場的金融屬性、談及開展碳金融創新的時候,首先不能忽視其服務于減排降碳、服務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初衷。
其次,推動碳金融創新和發展,要建立和完善碳金融相關法律法規。除了出臺針對相關碳金融衍生品和業務的具體政策指引以外,還包括配套法律、標準體系的更新與完善,主要涉及對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和相關權益的界定,以及對碳交易稅收、碳會計處理等具體實踐問題的明確和規范。
最后,完善的定價體系、良好的市場流動性環境、豐富的市場主體是碳金融創新真正做深、做實的必要條件,這里面包括適時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建立一級市場定價機制、建立獎補激勵渠道、健全信息披露機制等大量更為細致的工作。
《21世紀》:碳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監管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該如何健全碳金融風險防控機制?
陳志祥:目前,我國的碳金融市場尚處于建設發展期,政策法規、業務規范、標準體系等正在逐步形成覆蓋全面、銜接有序的完整體系。從頂層設計來講,我們要堅持處理好減污降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前,金融機構往往難以區分不同類型的項目及其細分領域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作用,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部分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對氣候風險資產的識別能力不足,產生了過度響應減碳需求的“冒進”情緒,在不成熟的時機下大幅抽離棕色資產,表面上避免了單一金融機構的資產擱淺風險,但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將對高碳密集型行業造成較大影響,對化石能源富集或“兩高”產業聚集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受限于銀行對企業“雙碳”信貸風險管控要求,信用不足又普遍成為高碳轉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堵點和難點。
因此,可以從平臺和機制兩方面入手,開展碳金融創新的風險防控。
一是建立識別機制,比如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專業評審,從資金投向、信息披露、第三方認證、信用評級、環境效益評價等多個方面幫助金融機構識別氣候風險資產。
二是建立增信機制,比如建立綠色增信平臺,充分考慮MRV機制、ESG機制、碳排放和碳中和指標,對涉碳業務相關項目或企業進行評估和分級,做出綠色貼標,再建立貼標認證與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的聯動,從而降低高碳轉型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難度等。
將氣候投融資做深做實
《21世紀》:今年3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一批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企業應該如何做好碳排放數據披露?肅清碳核查環境需要怎樣的保障?
陳志祥: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是制定政策、落實行動、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在首個履約周期中,從整體來看,各參與主體積極落實碳排數據管理,保障了全國碳市場的公信力。雖然確有個別企業和核查技術服務機構數據造假的事例,但從試點碳市場的建設歷程來看,數據質量問題只是個別現象,同時也是碳市場發展初期的階段性問題,我們相信在主管部門的重視下,通過政策調整與監管加強,以及完善技術方案和提高技術手段,這個問題將逐步得到妥善解決。
中碳登肩負著協助提高排放數據質量、確保碳市場數據安全的重大責任使命,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落實主管部門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完善碳市場的制度建設,我們建議:
首先,在企業碳排放信息數據的披露上,堅持高標準和國際規范接軌的政策和技術導向,在實際操作中做好科學性、適應性和易用性的平衡。
其次,在肅清核查環境方面,建立數據質量控制和數據披露的長效機制。一是堅持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建立問題發現機制。二是建立碳市場核查和服務機構的動態管理機制,對于核查機構,設立準入門檻,選擇一批具備良好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機構納入白名單,對違法違規造假或屢次出現不規范問題的機構要納入黑名單,堅決予以清除。三是建立日常監管機制,將對控排企業一年一次集中式核查的數據質量監管模式,優化為“定期檢查加日常抽查”的常態化監管。
《21世紀》:全國氣候投融資試點已于今年5月底基本完成評審工作,中碳登定位為中國氣候投融資市場定價基準的形成平臺,目前在氣候投融資方面都有哪些創新嘗試?
陳志祥:過去,我國主要以綠色投融資政策來覆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資金需求,尚未針對包含氣候投融資在內的綠色金融形成實質性的、差別化的政策,這導致很多已開展的綠色金融實踐實質上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模式上貼標簽,不能對增量資金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同時也缺乏開展氣候投融資的專業機構載體。
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就是針對這些問題的“診脈”和“探路”。要將氣候投融資做深、做實,涉及體制機制構建、市場主體培育、平臺搭建等多個方向。在碳市場試點階段,國家鼓勵各試點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發展路徑和模式,后期再逐步過渡至統一的國家標準。湖北碳市場在這方面做出了率先探索和相關創新,這也是中碳登現在持續開展碳金融創新的工作基礎。
目前,中碳登在氣候投融資標準、產融結合、碳金融創新等方面開啟了一系列探索,從碳定價、碳金融創新、碳資產法律性質確立、碳減排量核算認證、低碳產業投融資對接平臺等多個維度開展了相應探索和創新。
(作者:劉茜,李德尚玉,曹競文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