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要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同時要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廣州國際金融城在聯動構建國際金融走廊上極具樣本意義。今日起,我們推出系列深度報道,聚焦廣州國際金融城構建國際金融走廊,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潛能與機遇。
無論從什么角度看,位于廣州天河區東南部、佇倚珠江的廣州國際金融城都是一片發展熱土。這里幾乎每一則新聞都備受關注、充滿想象。
5月末,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牌出讓一宗金融城商業用地,總價超過18.8億元,并要求競得人及導入企業要實現不低于130億元的整體營收。
繼騰訊、廣發銀行、澳門國際銀行、中國人保(601319)后,又有哪家巨頭將落地于此?這片曾經的農田水塘將如何蝶變?金融城未來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答案其實并不難找。金融城的規劃建設,承載著廣州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探索實踐。廣州致力于推動金融業集聚創新,讓金融能夠有效輻射支持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構成了廣州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邏輯。當前,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到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建設,再到科技創新軸……廣州的諸多重大戰略部署中,金融城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國際大型城市中,金融城皆是中央商務區的“首席”,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象征。金融城的意義不僅在于加強金融要素集聚,有力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更重要的是能夠與周邊聯動發展,實現輻射效應。隨著廣州國際金融城聯動“一江兩岸多節點”,與琶洲、黃埔和南沙緊密協同,邁向國際金融走廊的趨勢日益顯著。
這也在更高層面上呼應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走向。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打造“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等戰略,正牽引著廣州國際金融城向國際金融走廊升級進階。
多位專家學者認為,走廊形態更利于要素有序集聚創新和擴散輻射,特別是廣州國際金融城未來將聯動廣東金融高新區、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等重要金融創新平臺,實現串珠成鏈、內聯外通,一方面匹配支撐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走廊,另一方面推動大灣區建設國際金融樞紐。
樞紐城市需要“金融城”引擎
廣州東隅、珠江北岸,一座國際金融城拔地而起。
僅從一幢幢寫字樓的名稱便可一窺這片沃土的火熱——越秀金融城、南方財經大廈、城投灣區金融港、匯金國際金融中心、珠光金融城壹號,金融機構和金融要素正加速在此集結。
“僅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引進的金融機構就有12家!睆V州市天河區商務金融局副局長潘晟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既有廣發銀行、廣州銀行、南粵銀行、華興銀行、農業銀行(601288)等銀行機構的全國或區域總部,還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601628)、中國太保(601601)、中國太平、新華人壽等保險機構的區域總部,廣州金控、廣東省產權交易集團等機構。
金融發展是城市產業升級的引擎之一。隨著廣州產業能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深入,廣州對于發展金融產業的動力愈發強勁。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等幾大具體目標。對于上述目標,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之于大灣區建設極為重要,如何有效地通過金融手段支持創新創業,一直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
以舊金山灣區為例,其成熟的科創產業背后是強大的金融支撐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持續發力,加快建設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作為兩條科創走廊交匯點、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的廣州,責任重大。
為提升自身金融綜合實力,廣州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核心引擎的發展目標!鞍l力建設國際金融城是廣州迫切提升在全球的金融發展能級的典型縮影。”廣州市社科院財政金融所副所長蔡進兵表示,金融城將帶動新的資源和要素集聚,并形成向周邊區域的輻射效應。
“國際金融走廊”雛形隱現
作為長期觀察研究廣州金融業發展的學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展凱認為,廣州之所以要在珠江新城基礎上再造一座國際金融城,主要是因為大灣區對金融賦能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廣州在此方面的強度、密度和國際化程度均有提升空間。
“科技創新復雜度高、難度大、成功率低,是一個需要高投入且充滿諸多風險的長周期行為。如果沒有金融體系的強有力支持,科技創新能力不可能獲得長足進步!睆V東金融學院副校長易行健進一步分析。
也正因為此,廣東提出一方面集中資源鍛造戰略科技力量,構建“兩廊三級多節點”創新格局;一方面加速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完善科技信貸、多層次資源市場等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創新。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億通表示,廣州市“十四五”規劃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全市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就是廣州金融服務的首要目標。
展凱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廣州國際金融城承擔著賦能數字經濟、現代服務、國際航運等一系列需求的功能,服務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的產業轉型、科技創新以及進一步開放。
實際上,隨著廣州國際金融城發展日趨成型,其輻射引領效應也日益凸顯。廣州國際金融城的發展并非孤立的,而是需要與其它金融平臺進行聯動發展、互聯互通。
廣東省社科院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觀察到,隨著大灣區“9+2”城市群的協同創新邁向2.0階段,科技資源、金融資源正在變得高度集聚,且出現了聯動發展之勢。
在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內,不僅廣深港和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的作用日益凸顯,還與之相生相伴著另一條走廊:包括香港、深圳前海、廣州金融城、佛山廣東金融高新區、南沙國際金融島、珠海橫琴、澳門等重大金融平臺已經“串珠成鏈”,形成了一條國際金融走廊雛形。
“從金融平臺到金融走廊,金融服務科技的邏輯不變,但科技創新和金融實現了深度耦合,將釋放1+1>2的效果!比沃竞暾J為,廣州國際金融城不僅承擔著對內要素集聚、能級提升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與珠三角其他重大金融平臺形成合力,輻射帶動全省、協同港澳共建國際金融樞紐。
重塑“國際金融樞紐”新優勢
“金融業務具有天生的集聚性,金融機構對產業發展趨勢很敏感,一旦知道哪里有技術創新、新興產業出來,他們便會迅速跟進。”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宏皓表示,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扎堆”集聚,已然說明“金融城”的價值。
以倫敦金融城為例,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集聚區,倫敦金融城管理著全球約15%的資產,總額達到11萬億英鎊。倫敦金融城的價值并非簡單地集聚與管理財富,而是助力倫敦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廣州如何放大金融城的價值,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金融樞紐?
在招商銀行(600036)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看來,國際金融集聚區的形成,既是金融行業發展的自然結果,也需要政府的科學籌劃和資源支持。倫敦金融城在這方面就很值得借鑒,其市政管理機構具有公司和政府雙重屬性,政府、市場能夠協調地發揮“合力”,成為倫敦金融城長期以來始終保持旺盛的金融創新活力、金融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丁安華認為,要放大廣州國際金融城的價值,可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比如由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一個議事決策平臺,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
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教授、高級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周天蕓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深圳、廣州三地金融總量超過倫敦、紐約等舉世聞名的全球金融中心,推動大灣區內金融業融合發展,提升大灣區的金融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
當前,廣東正以都市圈建設為中心,探索加快打通科技-金融-產業高水平循環路徑。例如,通過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
在受訪專家看來,國際金融走廊也需要重塑新優勢,發揮集聚與輻射效應:一是提升廣州、深圳兩個城市的金融發展能級,二是發揮珠三角金融輻射帶動全省的作用,三是串聯起廣州、深圳、香港等大灣區核心城市,攜手共建國際金融樞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