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財經6月1日訊,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面臨強監督檢查力度。據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簡稱“金準醫學”)被吊銷營業執照、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無獨有偶,10天內,北京共有三家核酸檢測機構被查。包括5月21日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被立案查處,5月27日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被立案偵查,以及5月28日北京中同藍博醫學檢驗實驗室被立案偵查。
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北京、上海、合肥、福州和鄭州等5地8家核酸檢測機構被立案偵查、通報或處罰。而導致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被立案調查的原因有漏檢、違規混檢、偽造核酸證明等。
為牟利采用多管混檢 此前已因違規操作被罰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金準醫學于2022年4月至5月在北京市區域化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過程中,未按照政府要求對10混1采樣樣本單管單檢,擅自使用2管或3管混成1管檢測,不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且情節嚴重。
根據5月27日警方通報顯示,金準醫學人為稀釋樣本,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北京市公安局表示,該公司已被立案偵查,法定代表人王某某(男,43歲)等17人,被海淀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天眼查顯示,金準醫學成立于2019年5月28日,注冊資本為1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王學剛,經營范圍包括醫學檢驗科醫療服務、零售第三類醫療器械等。
北京市衛健委官方公布信息顯示,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位列2月、3月、4月審核合格的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名單中。
2021年海淀區統計局行政處罰公示結果顯示,北京金準基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因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被警告并處5000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今年1月,金準醫學實驗室因任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被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罰款1000元。
行業規模擴大背后監管加碼
據方正證券(601901)研報,2020年7月,我國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不足5000家,檢測技術人員不到4萬人,每日核酸檢測能力不足500萬份;截至4月中旬,全國核酸檢測醫療機構1.31萬家,核酸檢測能力5165萬管/天,對應10和1篩查可達5.1億人/天。
目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隨著核酸檢測常態化,單次檢測價格大幅降低。同時,試劑盒等新的手段也越來越普及,行業“暴利”時代或已終結。
新冠核酸檢測由2020年武漢疫情初150-200元/份,經2年多的持續大幅降價目前價格為25-28元/份(單人單測),多人混測價格降至3-8元/人次,持續大幅降價背景下,相關企業因規模效應盈利能力保持基本穩定,核酸試劑廠家凈利率約50%,核酸檢測服務凈利率預計保持10-20%。
根據Wind數據統計,35家新冠檢測概念相關企業,去年的平均營業收入達到53.7億元,收入增速達6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平均達到11.5億元,平均凈利潤增速更是高達112%;今年一季度,新冠檢測概念股平均營收25.8億元,平均利潤近10億。
第三方檢測機構彌補了各地檢測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在巨大需求下迅速擴張的核酸檢測機構有待更嚴厲的監管。
5月2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進一步加大對核酸檢測機構的監督檢查力度,特別強調要依法執業,嚴格檢測質量,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進行嚴肅查處,并在全國進行通報。
除金準醫學之外,涉違規的另兩家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目前也正在依法調查中。
此前,北京市房山區政府網站發布消息,因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于樣本檢測數量,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被房山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平安北京”5月21日通報,針對媒體報道、市民關注的“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問題,衛健部門已吊銷該實驗室《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市場監管部門已立案查處。根據衛健部門移送的案件線索,公安機關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偵查,對實驗室實際控制人周某某(男,38歲)、法定代表人武某某(男,37歲)等6人,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工作中。
據北京市房山區紀委監委5月27日通報,房山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楊大慶、醫政科科長晉長皓、醫政科三級主任科員邢曼,因在對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監督管理過程中,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房山區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行政處罰公示顯示,該違法事實為2022年5月14日,監督員發現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廣陽大街9號1幢3層315-323的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于樣本檢測數量。
據“平安北京”,5月28日,發現“北京中同藍博醫學檢驗實驗室”在核酸檢測過程中涉嫌違法犯罪。目前北京警方已對該實驗室立案偵查,將法定代表人張某某(男,52歲)等人查獲,案件正在進一步工作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