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沖擊致供需減弱,穩增長政策亟需加力
2022年1-3月宏觀數據點評
投資要點
核心觀點:
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4.8%,較去年四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但國內疫情、俄烏沖突等突發因素超出預期,3月供需兩端部分主要指標明顯放緩,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上呈現出“消費地產收縮,制造業生產投資走弱,基建支撐增強”格局。預計二季度經濟受疫情影響仍大,政策加力穩增長成為主旋律,二季度GDP約增長4.7%,全年增長5.3%左右,呈前低后穩走勢。
摘要:
>> 工業增加值:疫情沖擊阻礙要素流動,拖累工業生產明顯回落。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增速較1-2月大幅回落2.5個百分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疫情嚴重地區的企業出現停產減產和交通物流受阻,導致工業生產的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出現緊張甚至暫時中斷,制約制造業生產活動。如3月份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較1-2月降低2.9個百分點,是工業生產放緩的主要拖累因素。二是俄烏沖突和疫情沖擊加重國內需求收縮壓力,加上原材料成本價格高企,導致企業生產意愿也有所不足,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已低于2020年疫情期間的水平,需求疲弱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三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對工業生產持續形成較大拖累。
>> 國內生產總值(GDP):內需有望漸次修復,但二季度疫情影響不容小視,預計恢復力度總體偏溫和,二季度GDP約增長4.6%,全年增長5.2%左右。一是基建發力地產筑底,投資穩增長作用增強。其中,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回升可期,預計二季度中樞在6-11%左右;房地產投資短期仍有一定下行壓力,但失速風險較小;制造業投資動能有望保持穩定,但基數走高制約增速。二是疫情總體向好和刺激政策加力、經濟回升將共同支撐消費邊際改善,但4月和5月疫情帶來的沖擊及其對物流、供應鏈、產業鏈的滯后影響仍不容忽視,其將通過沖擊居民就業收入、儲蓄意愿和償債負擔的滯后影響,將制約消費回升力度,同時還會對工業生產、服務業等構成直接沖擊。三是受外需恢復放緩和國內疫情影響,二季度出口增速趨降,但地緣沖突升溫下,全球供需仍有缺口,我國出口有望保持韌性。
>> 消費:疫情多方面沖擊消費,預計4月份增速仍承壓。3月份社零同比下降3.5%,比1-2月份大幅降低10.2個百分點,除了受去年同期基數偏高的影響外,疫情多方面對消費形成沖擊是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導致人員流動受限,拖累3月餐飲收入較1-2月大幅回落25.3個百分點。二是疫情導致物流受阻、供應鏈緊張,除必需品外,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增速均明顯回落,如本月汽車、網上商品零售和房地產相關消費增速均大幅下降。三是疫情之下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仍偏低,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增速繼續回落。往后看,受疫情仍在蔓延影響,預計4月社零增速或依舊承壓;但二季度消費總體修復可期。
>> 投資:基建回暖對沖地產下滑,整體動能有所回升。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三年平均增速高于前值,整體動能有所回升。一是需求收縮導致制造業上中下游投資增速普降,且疫情和原材料漲價對中下游沖擊更大。預計轉型升級需求將繼續引領制造業投資穩定增長,但需求趨弱和成本上漲將制約投資高度。二是財政早發力帶動基建投資增速加快回暖,預計二季度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回升可期,但全年幅度不宜高估。三是受保交付政策持續推進和前期土地購置費逐步計入影響,房地產投資仍保持正增長,但當前商品房銷售、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土地購置等先行指標均大幅下行,預示房地產投資增速短期將承壓;在“三穩”政策托底下,失速風險較小。
>> 政策展望:財政全面加快發力,貨幣結構寬松為主。貨幣方面,預計總基調維持穩中偏松,政策實施力度加大。總量層面聚焦擴信貸、寬信用,配合財政發力;結構層面繼續做加法,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價格層面繼續釋放改革紅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財政方面,二季度政策將進一步靠前安排和加快節奏,預計專項債加快發行、退稅減稅提前實施的可能性較大,支出重點用于擴大有效投資和穩市場主體。
正文
一、工業增加值:疫情沖擊阻礙要素流動,拖累工業生產明顯回落
2022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但略低于近5年歷史同期水平;3月份當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較1-2月份大幅回落2.5個百分點,國內工業生產邊際明顯放緩。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國內散發疫情蔓延影響,一些疫情嚴重地區的企業出現停產減產,交通物流受到影響,工業生產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出現緊張甚至暫時中斷,制約了生產。二是俄烏沖突和疫情沖擊加重國內需求收縮壓力,加上原材料成本價格高企,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生產意愿有所不足,如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已低于2020年疫情期間的水平,表明需求端對生產的拖累已不容忽視(見圖2)。三是分結構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對工業生產形成較大拖累,如3月份中型和小型企業PMI已雙雙處于50%的榮枯線下方,且后者已連續11個月收縮(見圖3),表明未來結構性幫扶政策仍需進一步加力。
從三大門類看,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等生產供應業是拖累工業生產回落主因。受原材料成本上漲、疫情導致物流運輸不暢和供應鏈產業鏈出現緊張等因素影響,3月份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4.4%和4.6%,分別較1-2月份降低2.9和2.2個百分點(見圖4)。相比之下,受益于前期利潤大幅增長、基建投資回暖和供給約束持續緩解,3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2%,高出全部工業7.2個百分點,較1-2月份還提高2.4個百分點。
從制造業內部看,上中下游生產均有所放緩,其中中游裝備制造業受供需兩端同時制約影響,壓力最為突出。一是PPI價格回落和中下游需求偏弱對原材料制造業生產形成拖累,但保供穩價政策繼續加力和基建投資持續回暖,上游原材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總體漲跌互現(見圖5)。二是受疫情導致物流受阻、供應鏈產業鏈出現緊張,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和需求端疲弱等多重沖擊影響,中游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回落,3月份汽車、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甚至由正轉負,較1-2月降幅均超過5個百分點以上(見圖5)。三是疫情短期沖擊下,居民批零住餐、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有所減少,加上物流受阻,拖累相關下游消費品制造業生產放緩,如飲料制造、紡織業、食品制造增加值增速均較上月回落較多(見圖5)。
高技術制造業繼續領跑,新動能持續增強。如3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8%,高于同期全部制造業9.4個百分點,連續17個月保持雙位數增長(見圖6),表明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持續加快,經濟中的創新成色明顯更足。此外,從產品產量看,國內新產品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如一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太陽能(000591)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10.2%。
二、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二季度約增長4.7%,全年增長5.3% 左右
2022年一季度國內GDP同比增長4.8%,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0.8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3%。無論從同比還是環比指標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仍處在合理區間。但具體來看,其特征可以總結為三點,即投資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創新發展態勢持續、短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一是投資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9.4%、26.9%和3.7%,分別較去年四季度降低15.9、提高38.5和降低22.7個百分點(見圖7),投資的貢獻明顯提高。從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看,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GDP增長3.3%、1.3%和0.2%,分別較去年四季度降低0.1、提高1.8和降低0.9個百分點(見圖8),也表明逆周期調控加碼下投資的拉動作用大幅提升,同期出口的拉動作用則明顯回落。
二是創新動能持續領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高于同期全部制造業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2.7%,高于全部制造業17.1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領跑態勢,表明國內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明顯。此外,一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制造業占比繼續提升,也有利于增強經濟增長的總體韌性。
三是短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受俄烏沖突爆發和近期國內疫情超預期反彈影響,3月份國內供需兩端部分主要指標增速均明顯放緩。從供給端看,3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較1-2月回落5.1和2.5個百分點,前者回落幅度更大且其增速已由正轉負。從需求端看,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5%,增速較1-2月大幅降低10.2個百分點,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亦較1-2月份回落2.9個百分點。此外,從就業端看,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8%,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攀升至16%,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2.4個百分點,表明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居民就業壓力有所加大,或對未來的投資消費持續形成一定拖累。
展望未來,內需漸次修復態勢不變,但疫情影響不容小視,恢復力度總體偏溫和,預計2022年二季度GDP約增長4.7%,全年增長5.3%左右,呈“前低后穩”走勢(見圖9):一是基建發力地產筑底,投資穩增長作用繼續增強。基建投資受益于資金端量質齊升、項目端進度前移,二季度增速繼續回升可期,預計二季度中樞在6-11%左右;房地產投資二季度仍有一定下行壓力,但在“三穩”政策和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托底下失速風險較小;制造業投資在轉型升級需求和小微企業退稅的支撐下,投資動能有望增強,但基數走高擾動二季度讀數;二是雖然二季度疫情大概率趨于好轉,加上刺激政策加力、經濟回升將共同支撐消費邊際改善,但4月和5月疫情帶來的沖擊及其對物流、供應鏈、產業鏈的滯后影響仍不容忽視,其將通過沖擊就業收入、推高儲蓄需求和加大償債負擔等三大渠道,制約消費回升力度,同時還會對工業生產、服務業等構成直接沖擊。三是受外需放緩和我國產能優勢減弱影響,二季度出口增速趨降,但地緣沖突風險加劇下全球供應鏈修復進程大概率放緩,海外供需仍有缺口,我國出口短期有望保持韌性。
三、消費:疫情多方面沖擊消費,預計4月份增速仍承壓
(一)疫情通過人流、物流、收入等多方面,拖累社零增速大幅回落
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下同)為108659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較1-2月份腰斬一半以上;3月份當月社零同比下降3.5%,增速比1-2月份大幅降低10.2個百分點(見圖10)。社零增速快速回落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去年同期基數偏高。如受2021年初的疫情得到較好控制,消費出現補償性反彈的影響,2021年3月份社零當月兩年平均增速為6.3%,是全年增長最快的月份,較當年1-2月份提高3.2個百分點,不利于今年3月份社零增速的回升。
二是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導致人員流動受限,拖累餐飲收入大幅收縮。受3月份以來全國疫情超預期反彈的影響,各地疫情防控有所增強,居民外出消費明顯減少。如3月份餐飲收入同比下降16.4%,較1-2月份降低25.3個百分點(見圖11),降幅高出同期全部社零15.1個百分點,拖累社零總額比1-2月份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
三是疫情導致物流受阻、供應鏈緊張,除必需品外的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增速均明顯回落。3月份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同比下降0.4%,增速較1-2月份回落9.5個百分點,也是拖累社零的重要原因。其中,分商品種類看(見圖12),受疫情集中在汽車產能大省(吉林、上海、廣東)爆發導致相關生產停滯、供應鏈受阻,以及原材料漲價推動汽車終端產品價格有所上漲的影響,3月份汽車類消費同比大幅下降7.5%,較1-2月份回落11.4個百分點,拖累尤為突出(汽車消費占社零的比重約10%);同時上海疫情向江浙外溢,導致江浙滬“包郵區”(快遞業務量占全國比重超30%)物流不暢,拖累以往受疫情影響較小的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增速由1-2月份的10.2%降至6.6%,對應到限額以上商品零售中,表現為3月份金銀珠寶、服裝紡織品、化妝品、日用品等商品零售增速均由正轉負;此外房地產銷售降幅進一步擴大,導致地產相關的家電、家具和建筑材料等相關消費亦持續回落。綜上,本月除了食品、飲料和中西藥品等必需品消費維持較為穩健的增長外,其他消費品基本上均受到了疫情的明顯沖擊。
四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仍偏低,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增速繼續回落。3月份代表中低收入群體消費的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增速,由正轉負,且增速低于同期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增速約3個百分點,表明國內消費恢復分化格局依舊未變。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導致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就業困難增加,是中低收入群體消費恢復乏力的關鍵,如2022年一季度國內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收入增速仍低于全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約0.4個百分點(見圖13),前者增速環比小幅回升則主要與低基數效應相關。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占社零的比重高達五成以上,中低收入群體消費是影響社零走勢的關鍵因素,預計未來政策仍需繼續加大結構性支持力度,才能助力消費穩健恢復。
(二)預計4月份社零增速仍承壓,二季度消費修復可期但力度有限
展望二季度,預計疫情終將得到控制、加上刺激政策加力和經濟回升將共同支撐消費穩步回暖,但疫情通過沖擊就業收入、推高儲蓄需求和加大償債負擔等三大渠道,對消費產生的滯后間接沖擊,將制約消費回升力度。一是受上海散發疫情蔓延,防控措施對人員和要素流動產生限制的影響,預計4月份國內線上線下消費恢復均仍面臨一定阻力。二是隨著貨幣財政政策寬松繼續加碼,加上疫情終將逐漸得到控制,二季度國內經濟有望邊際回升,有利于消費穩步回暖。三是除了疫情期間采取的人流、要素限制會對消費產生明顯的直接沖擊外,疫情還將通過以下三個渠道對消費需求產生更持久的間接沖擊:1)沖擊就業、收入,3月份國內服務業從業人員PMI已降至冰點,僅次于2020年全國大封鎖,而居民就業增收困難將制約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2)推高儲蓄需求,一季度央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較上季增加2.9個百分點,表明居民消費意愿也有所下降;3)加大居民購房支出負擔,2020年疫情以來,部分城市房價較疫情前上漲較多,導致居民償還房貸的負擔增加,也不利于消費大幅回升。
四、投資:基建回暖對沖地產下滑,整體動能有所回升
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9.3%和8.4%,低于1-2月份增速2.9和3.0個百分點,基數走高是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如2021年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和民間投資兩年平均增速高于1-2月份1.7和1.0個百分點。但基建發力沖銷了房地產走弱的拖累,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動能未降反升,如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三年平均增速為4.8%,比1-2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見圖14)。從環比增速看,1-3月季調后的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平均增長0.62%,高于2019年同期均值0.18個百分點,表明國內投資增長動能在持續恢復(見圖15)。
從民間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差看,1-3月份民間投資三年平均增速低于固定資產投資1.3個百分點,較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受原材料成本上行和散點疫情影響,民間投資增長動能出現放緩(見圖14)。
(一)制造業投資上中下游普降,新動能引領仍強,二季度穩定增長可期
1-3月份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5.6%,較1-2月份回落5.3個百分點(見圖16),制造業投資動能有所放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造業投資基數走高影響較大。如2020-2021年1-3月份制造業兩年平均增速較1-2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二是受疫情沖擊海外訂單和國內消費需求放緩,加之成本上漲持續擠壓利潤空間影響,中下游投資需求受到較大沖擊。
從行業看,上中下游投資需求普降,尤其是中下游受沖擊較大。從三年平均增速看,一是受房地產建安、出口訂單、消費等需求來源有所走弱影響,1-3月份制造業細分行業投資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普遍下降;二是受疫情封鎖措施導致出口、消費需求和預期同時走弱影響,1-3月份制造業中下游行業如計算機通信與電子設備、醫藥制造業、電器機械行業投資增速回落幅度靠前(見圖17)。
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持續領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根據統計局數據,1-3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長32.7%,三年平均增長17.6%,分別高于整體制造業17.1和13.7個百分點(見圖18),高技術制造業持續領跑,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較強。
展望二季度,轉型升級需求將繼續引領制造業投資穩定增長,但需求趨弱和成本上漲或制約投資高度。一是領先指標企業利潤回升,預示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將繼續提高(見圖19);二是低碳轉型和技術升級需求將繼續引領制造業投資穩定增長,且二季度集中退稅將提振中下游企業現金流,刺激資本開支;三是需求趨弱環境和中下游成本高企,將對制造業投資擴張形成抑制。
(二)財政早發力帶動基建投資增速回暖,二季度繼續回升可期
1-3月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電力)分別同比增長10.5%和8.5%,高于1-2月份增速1.9和0.4個百分點;三年平均增長5.4%和4.2%,高于1-2月份3.1和3.2個百分點(見圖16)。受益于財政政策早發力、重大項目早開工等因素,基建投資增速回暖成為1-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主要支撐因素。
展望二季度,受益于資金端可用規模擴大、項目開工前置和進度前移等積極因素,二季度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回升可期,但城投融資、土地出讓金、項目應付款等制約因素猶存,加之疫情、成本等短期因素擾動,基建投資反彈幅度或有限,預計二季度基建投資(含電力)增速中樞在6-11%左右
一是二季度專項債可用規模較大,對基建發力穩增長形成資金支撐。1-3月份專項債券累計發行約1.3萬億元(見圖20),尚未完全撥付到項目上,加之政策靠前安排、加快節奏將對二季度新增專項債券形成支撐,預計兩部分資金疊加使用將帶動二季度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回暖。
二是重大項目審批和開工提速,基建投資面臨的項目制約有所緩解。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地方分兩批共儲備了7.1萬個項目,基建投資優質項目缺乏的情況大幅緩解,加之今年重大項目適度超前開展,對基建投資的帶動作用將明顯增強。根據發改委數據,截止到4月15日,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審批核準金額高達5200億,高于去年四季度和歷年一季度審批速度,項目審批提速將對基建投資增速形成有力支撐(見圖21)。
三是城投等配套資金來源仍面臨嚴監管約束,將對基建投資回升幅度形成約束。從資金來源看,近六成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于自籌資金,自籌資金比重下降是2018年以來基建投資增速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見圖22)。基建投資自籌資金主要包括城投平臺債務、PPP、非標融資等資金來源,預計在“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政策基調下,2022年城投平臺融資環境難以大幅改善,城投平臺凈融資大幅轉正的概率不高(見圖23)。在缺乏配套融資的情況下,財政單獨發力對基建投資的支撐作用不強,全年基建投資回升幅度或有限。
(三)房地產投資短期仍有下行壓力,但失速風險較小
1、房地產市場需求仍偏弱
從需求看,商品房銷售量價齊跌。一是銷售面積降幅擴大。如2022年1-3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降低13.8%(見圖24),降幅較1-2月擴大4.2個百分點,3月當月同比增速為-17.7%,連續9個月為負增長。二是商品房價格趨降。一方面,商品房銷售額降幅大于銷售面積,反映了銷售價格下降,如2022年3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減少26.2%,降幅較銷售面積高8.5個百分點(見圖25);另一方面,主要城市房價環比漲少跌多,如3月份100個監測樣本城市中,53個城市房價環比下降,僅37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見圖26)。
從供給看,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拉長,待售面積被動提高。2021年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存銷比(待售面積與近三個月平均銷售面積之比)由降轉升(見圖27),2022年3月份為3.2,去年低點提高0.6。存銷比的回升,主要原因在于銷售面積持續下滑,導致分母端減小,同時分子端待售面積去化速度偏慢,商品房待售面積被動增加,而非房企主動補庫存。
2、保交付政策和前期土地購置費逐步計入支撐房地產投資正增長
2022年1-3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27765億元,同比增長0.7%(見圖28),較1-2月降低3.0個百分點,3月當月同比增速為-2.4%。房地產投資在商品房銷售增速持續為負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一定增長,主要由于房地產項目開工后,建設期間的投資支出能夠持續帶動房地產投資。
從細項數據看,建安工程和土地購置費對房地產投資均有正向拉動。一方面,在保交付等相關政策的作用下,房地產項目施工加快推進,如一季度施工期在一年以上的房地產項目,投資增長速度超過10%,施工帶動建筑安裝投資,其同比增長為0.9%,對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拉動超過0.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土地購置費是隨著房地產施工建設分批計入,因此盡管當前土地交易市場低迷,但土地購置費仍能保持正增長,1-3月同比增長0.6%,拉動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超過0.1個百分點(見圖29)。
3、房地產投資短期仍承壓,但失速風險較小
展望未來,商品房銷售、房地產資金來源、土地購置等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領先指標(見圖30),當前上述指標降幅均較大,預示著房地產投資短期仍有一定下行壓力;但在“三穩”政策影響下,預計房地產政策有望繼續微調,房地產投資失速風險較小,下行態勢有望逐步緩解。
一是房企仍存在融資困境,但在政策托底下有望邊際好轉。2022年1-3月房地產資金來源同比減少19.6%(見圖31),降幅仍較大。從資金來源細項數據看,其他資金(由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兩部分組成,且定金及預收款占比達到約7成)大幅減少和國內貸款持續負增長是1-3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減少的主因(見圖32),反映了居民購房意愿不足和房企融資難度較大。如3月份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較去年同期減少2504億元(見圖33),也側面印證了居民購房減少,拖累房地產資金來源。近期積極滿足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的相關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如3月16日金融委會議在房地產方面明確提出“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包括央行在內的多部委亦密集發聲,預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有望邊際好轉。
二是房企拿地意愿不足,將制約后續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可持續性和反彈高度。受房地產銷售下滑、房價上漲預期偏弱影響,房企拿地意愿明顯下降,如2022年1-3月購置土地面積同比大幅減少41.8%(見圖34),且土地溢價率處于歷史低位。分城市等級看,各線城市土地市場普遍降溫。如3月份一二三線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同比減少30.0%、51.5%、64.7%(見圖34),其中二線及以下城市降幅較大,一部分是受2021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但也反映了其房地產市場情緒不高。
三是房地產“政策底”早已出現,政策邊際松動亦比較明顯,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態勢有望趨于減緩。面對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近期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出現多方面的微調。一方面,房地產政策微調糾偏信號明確。從2021年9月份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底”顯現。此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等重要會議中,對房地產的表述均較過去發生一些變化,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釋放糾偏信號,呵護房地產市場基調明確。另一方面,政策出現實質性松動微調。針對房企流動性,相繼推出房企收并購貸款不再計入“三道紅線”,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房企融資環境有所改善;針對居民購房,今年以來“因城施策”差別調控持續推進,全國超過70個城市發布放開限購限售、降低公積金使用門檻、加快購房貸款審批等積極政策,住房需求有望得到釋放。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