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有數碼博主爆料,稱在升級iOS 15后,安裝某隱私記錄軟件之后發現,美團在后臺連續24小時進行了定位。
而前一天,在同樣的路徑下,有網友發現微信在后臺多次讀取用戶相冊。連續兩條消息一出,不少用戶產生了恐慌。隨后,不少網友在這款軟件上查詢發現,幾乎所有App好像都“抽風”了。
有網友截圖發現,五大銀行的App,以及微信、QQ、淘寶App、美團、滴滴、拼多多、微博、搜狗輸入法……幾乎所有的軟件APP,甚至國家反詐中心,都在后臺進行了反復定位。
美團App一位技術工程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類軟件在單方面讀取系統操作日志后,進行了選擇性展示,經測試,在相關權限開啟且App后臺仍處于活躍狀態時,大部分主流App均會被該軟件檢測出頻繁讀取用戶信息,且監測結果高度相似。
公開報道顯示,該款讀取iOS 15系統日志的軟件系境外人員研發,上述工程師表示,并未對該軟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做測試,建議大家謹慎下載。
▲匯總多位網友截圖發現,各大銀行、國家反詐中心、微信、抖音、QQ、淘寶、美團、滴滴、微博……幾乎所有的軟件APP,都在后臺進行了頻繁定位和信息讀取。
除蘋果之外,還有網友發現,在安卓機上,知乎App也被曝光不斷獲取手機信息,統計顯示,在10月7號,知乎就獲取手機信息17986次, 14分鐘內讀取了4875次手機信息。
▲有網友也指出了知乎存在的讀取信息問題。
行業人士解讀:App異常活躍起因是被系統不斷喚醒
最近更新的iOS15系統上線了一個App 活動記錄功能,正是這一面向專業人士提供分析工具的功能,卻意外引發了巨大的輿論風波。
一位iOS應用開發人員分析,這種活動記錄并不能用來斷定App是否在竊取信息。
該人員舉例,如果用戶授予了一款軟件“始終讀取相冊內容”的權限,這款軟件又始終在后臺活躍并未完全關閉,那么,當系統檢測到用戶有新增照片時,便會“提醒”這些活躍著的App,進行喚起。
但是從用戶的視角來看,自己沒有在前臺使用App,就代表著“已經關閉了”。因此,當看到這樣的記錄之后,就會產生一種“有人在偷偷竊取信息”的錯覺。
上述開發人員認為,美團應該也屬于同樣的情況。如果用戶授予權限后,App并未完全關閉,同時地理位置不斷發生變化,那么,iOS系統就會不斷喚起美團App,為用戶隨時需要“點外賣”等服務提供便利。
上述美團工程師透露,最早發微博的用戶拒絕提供更多信息,因此,也無法確認該用戶截取數據時的狀態,不過根據系統分析來看,美團App定位之中,該用戶應該發生過大范圍移動。
為什么蘋果系統要不斷喚起這些App呢?
“蘋果是為了優化用戶體驗,當用戶選擇了開啟權限,又沒有關閉該App,蘋果系統會認為用戶可能隨時會使用App提供的服務,因此,會不斷地將信息變化反饋給App,設計的邏輯是,用戶可能隨時要用你的服務了,你們做好準備”。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的“信息焦慮”值得重視
近年來,關于用戶隱私問題的爭議越來越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騰訊旗下的QQ和拼多多,也曾被質疑反復多次讀取相冊問題。而當時,QQ和拼多多都曾對外解釋過,是因為系統存在緩沖問題導致。
如今看來,當公眾對于App和操作系統的底層技術邏輯不理解,對大數據時代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本身存在恐懼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各種難以解釋清楚的“誤解”。
比如說,有大量網友質疑,這些App之所以頻繁讀取信息,主要是為了偷取信息變賣。
上述開發人員對這一“陰謀”也做了澄清。據了解,這些App其實并沒有偷普通用戶信息的動力和能力,在蘋果系統里,App的權限處于嚴格管控且只有用戶同意,軟件相關服務正在運行的狀態下,App才能做一些系統權限允許的動作。這些讀取動作獲得的信息,幾乎不存在商業化的可能。
而即便是獲得了一部分用戶的定位等信息,如果App不能做到跨設備、跨App的數據收集,就無法將這些信息與用戶實現一一對應。也就是說,一個App想要把用戶賣出去,至少要通過各種維度信息來知道用戶是誰,才能完成下一步的“出賣”。
目前,在國家有關部門集中對各大主流App組織清理整頓后,現在的App設計主要基于用戶授予的權限范圍,堅持最小范圍且必要原則,盡量地實現讓用戶方便使用。
比如,微信希望方便用戶在拍攝新照片后能及時實現一鍵發送,美團希望能隨時及時精準地給用戶推送附近的外賣酒旅。用戶可以關閉微信對相冊的讀取權限、或使用美團時讓美團每次詢問是否開啟定位。
盡管如此,用戶在長期信息不透明之中形成的“大數據恐慌”,是一個值得互聯網行業集體深思和解決的話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