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9日電 (薛宇飛)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跨學科交叉平臺等單位主辦的“智能算法與數字經濟新業態”研討會在線上舉行。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許敏波在研討會上指出,數據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怎么理解數據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
許敏波稱,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新現象,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數據也與勞動、人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一起,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但是,作為一個特殊的生產要素,數據不像傳統生產要素一樣可以準確度量,如何正確理解并刻畫它,是當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需要去思考數據作為一種要素,它的作用怎么體現?跟其他要素相比,有什么不同?數據的權屬關系怎么確定,算法計算過程中,自己也能夠創造數據,這些數據又怎么算?數據應該怎么定價,定價之后對應的要素回報應該屬于誰?從經濟學視角看,這些問題都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他指出。
許敏波認可數據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的定位,但如果簡單地把它放到技術要素里或者其他要素中去,又很難體現它的價值,很難真正認識這種新型要素的作用。因此,需要把數據作為一種新要素獨立出來,這樣能更好地分析經濟問題、認識經濟現象。
他提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怎么理解數據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很關鍵,把它搞清楚,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也就能比較好的理解。“打車軟件、外賣平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算法也影響到司機、外賣騎手的福利,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就是怎么看數據或者算法與其他要素的關系。經濟學一般講互補或者替代關系,數據要素與人力要素之間,有些情況下可能是互補關系,有些情況則是替代的。”
比如外賣平臺,算法和數據具有規模效益,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可以很快地擴充,但不管接多少訂單,最后都需要外賣員送出,在這個時候,算法要素和人力要素是互補的。但是,外賣員并不是外賣平臺的員工,因為如果把龐大的外賣員都納入平臺,它的規模效益就會減弱。
許敏波稱,從產業組織視角看,企業通過要素投入而產出服務或產品,但這些要素的選取方式卻有很多選擇。企業選擇什么樣的組織結構,用什么形式使用這些要素,是由真實需求決定的。(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