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改革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牽掛。
記者從多方獲悉,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高尚全2021年6月27日下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
高尚全
高尚全,1929年出生,上海嘉定人。
高尚全出生在上海嘉定的鄉村。初中畢業后他考上了圣約翰大學附屬高中,高中念完,他被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和復旦大學海洋系同時錄取,他選擇了前者。
1952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研究員、教授。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政策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國家體改委處長、副局長、中國體改研究所所長,1985至1993年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1999年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參加了六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高尚全被稱為“改革老人”。他曾說,改革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牽掛。高尚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后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
從1982年起,高尚全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的研究、設計和有關領導工作。
香港回歸,是高尚全主持了特區籌委會經濟小組工作。步入新世紀,他又是最早提出政府治理改革的學者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高尚全共參加了六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一次是十五大報告,兩次是中央關于五年計劃的建議,三次是三個三中全會的決定,即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和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前,他又兩次向中央提出建議,都涉及改革的核心議題。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和改革派官員,高尚全對改革的貢獻更多是建言獻策,通過中央文件和領導批示成為決策,自上而下地推進。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高尚全參與了會議文件的起草工作,主要負責市場體系部分。
在對“勞動力市場”的表述上,一部分人建議提“勞動就業市場”,認為勞動力進入市場就會影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但高尚全堅持提“勞動力市場”。他關于“企業自主權”“商品經濟”“勞動力市場”等一系列改革建言,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和改革理論的發展。
曾“拯救”華為
據報道,高尚全還曾仗義執言“拯救”華為。
1997年,高尚全在參加中共十五大報告起草時,有人給中央寫信“舉報”華為科技公司,說它姓“資”不姓“社”。
理由是:華為國家沒有投資,是非公有制企業,又搞了職工持股,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之后,高尚全主動提出去深圳實地調研。
調研的結果令他很興奮。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以2.1萬元起步,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企業卻給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稅收和財富,解決了十幾萬人的就業,職工也分享到了發展的成果。這樣的企業,應該是改革的典型啊!怎么不姓“社”呢?
高尚全認為,它恰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后來,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新型集體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其中就有來自華為的啟示。
2014年11月,任正非帶著人特意找到高尚全,他說:“你做了好事為什么不說?”
高尚全說:“我不是為你一個企業,人家說你姓’資’,我說這是姓’社’,我用不著跟你說,我也不圖什么。”任正非說:“那你一定要再來華為看看。”
在2018年,高尚全曾撰文說,作為一名已經耄耋之年的改革者,我內心十分清楚,這40年的光陰并無一絲浪費,改革的歲月從來只爭朝夕。
“像我國這樣擔負著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落后的農業經濟體到現代工業經濟體的雙重轉型任務的改革前無古人、世所罕見。在這樣巨大的挑戰面前,我們要克服保守的思想禁錮,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去開創、確立新的體制。”
他寫道,“我已經88歲了,為什么仍然要朝九晚五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新時代的改革開拓者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鑒,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適用”。
來 源丨公開信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劉美琳)、新華社、解放日報、人民網(603000,股吧)等
本期編輯 黎雨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