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 于文】和其他受歡迎的體育賽事一樣,正在進行中的2020歐洲足球錦標賽也成為一些中國品牌擴大知名度的舞臺,賽場上出現不少中國廣告商的身影。這本是雙贏的合作,一些歐洲媒體卻從中看到了“危機”。德國《商報》19日的報道稱:“歐足聯正在玩危險的游戲:1/3的贊助商來自中國。”報道同時對俄羅斯和卡塔爾企業成為歐錦賽贊助商提出質疑,稱“從贊助商那里,幾乎看不到歐洲價值觀”。這一論調引發網友和媒體批評。瑞士《20分鐘報》稱,中國球迷喜歡看歐洲的足球賽,這就是中國廣告商出現的原因。
據報道,2020歐錦賽的12家官方贊助商中有4家為中資企業,分別為支付寶、海信、vivo和TikTok。其他贊助商還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卡塔爾航空公司,以及聯邦快遞、可口可樂、大眾汽車等美歐企業。而上一屆2016年歐錦賽,10家全球贊助商中只有海信一家中國企業,這也是歐錦賽歷史上的首個中國贊助商。《商報》稱,歐足聯的目標很偉大,如促進“國際理解、人權、寬容和反種族主義”,但其對“錢從哪里來”并不關注。報道首先把矛頭指向俄天然氣工業公司,稱該能源巨頭在俄領導層圈子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那里的政治自由存在爭議”。報道接著對準中企,并扯上新疆所謂“強迫勞動”議題,稱這4家中國企業“都涉嫌在新疆的強迫勞動中獲益”。
“本屆歐錦賽展示了遠東贊助商的宣傳大雜燴。有時,甚至中國的漢字也會在歐洲觀眾眼前閃亮起來。”《商報》引述媒體評論員的話稱,“歐足聯已離觀眾很遠了”。德國聯邦議院體育委員會主席弗賴塔格誣蔑稱,歐錦賽足球場正被越來越多“來自專制國家的贊助商占領”,歐足聯所稱的人權“充其量只是紙上談兵”。報道還引述德國聯邦初創企業專員賈爾宗貝克的話說,“足球賽涉及的仍然是足球。但對一些贊助商,例如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贊助商來說,戰略政治考量有可能更重要。”歐足聯目前并未回應這些雜音。
“這就是中國企業在歐錦賽上大做廣告的原因”——瑞士《20分鐘報》18日以此為題發文說,的確,許多歐洲人不理解中國企業在歐錦賽上的廣告。中國企業當然希望吸引新目標群體的注意力。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觀眾喜歡足球,喜歡歐洲俱樂部的球星。中國企業更多希望吸引中國國內的消費者,廣告上的漢字也證明了這一點。
還有媒體指出,中美公司占據歐錦賽贊助商的半壁江山,顯示的是中美企業在全球影響力的上升和歐洲企業影響力的下降。“歐錦賽開啟,大玩家來自中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2日發文評論稱,當球迷們將目光牢牢盯在球場上價值連城的球員的努力上時,另一場金錢游戲也在場外上演。歐錦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體育賽事之一,也是企業贊助商和合作伙伴的盛會。作為在全球觀眾眼前亮相的代價,贊助商支付了巨額資金。具體多少很難說,因為費用是商業敏感數據。“贊助今年活動的公司和品牌的所屬國清楚地表明了企業界對這項精美游戲的重視程度。”文章稱,中國品牌現在是一支主要的工業和政治力量;美國公司一直是當代體育賽事的主要贊助商;與此同時,俄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出現反映了各國越來越多地將贊助用作地緣政治工具。“這場巨額企業競爭中的弱者似乎是歐洲人自己”,“對話”網站稱,“歐錦賽的賽事在歐洲國家舉辦,但歐足聯很少有來自歐洲大陸的贊助商。“這反映了更廣泛的全球趨勢,表明歐洲工業的存在正在下降。歐洲公司占全球產出的百分比正在下降。歐洲公司的市值遠遠落后于美國公司,并且正迅速被中國公司追趕。而全球的科技熱點都在深圳、硅谷等地,而不是歐洲。”文章稱,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足球隊在 7 月舉起歐錦賽的獎杯,“全球化、數字化和政治經濟變革的力量反映在贊助商組合中,將在終場哨響后的很長時間內繼續發揮作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