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首席經濟學家、全球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希茨(Nathan Sheets)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動通脹后,預計未來消費的復蘇仍將繼續導致通脹升溫。但隨著今年內供應緊缺的情況以及全球大宗商品的瓶頸問題得到緩解,鑒于服務需求有限,價格也不會出現無限上漲。 ]
[ 美國4月整體CPI同比大增4.2%,增速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 ]
通脹飆升引發全球關注,各界對于美聯儲“通脹是暫時性現象”的判斷也莫衷一是。
北京時間6月9日,中國將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關鍵的是,10日晚8時30分,美國將公布5月CPI數據,在4月通脹數據驚掉市場下巴后,5月數據會如何?這波通脹會持續多久?
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首席經濟學家、全球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希茨(Nathan Sheets)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動通脹后,預計未來消費的復蘇仍將繼續導致通脹升溫。但隨著今年內供應緊缺的情況以及全球大宗商品的瓶頸問題得到緩解,鑒于服務需求有限,價格也不會出現無限上漲。
希茨在加入保德信前,曾任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部副部長。此前他還曾在美聯儲任職18年,擔任國際金融部主管以及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經濟學家。
今年以來,通脹的加速上行一直備受市場關注。美國4月CPI數據爆表,整體CPI同比大增4.2%,增速創2008年9月以來新高,核心CPI同比大增3%,創1996年1月以來最大增長。
其中,機票及酒店價格等出現了上漲趨勢,反映需求反彈,價格模式重返疫情前的狀態。其他增長則反映瓶頸正在加深,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芯片供應的短缺限制了新車生產,從而推高二手車的需求,導致二手車價格飆升。在此背景下,美國10年盈虧平衡通脹率隨之升至周期新高。
希茨認為,這一情況并非美國獨有。隨著大宗商品市場漲價,通脹壓力正在全球范圍蔓延。
全球經濟的迅速復蘇令部分大宗商品生產商措手不及,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商品需求不斷上升造成供應鏈瓶頸,因此生產商也正在努力追趕進度。希茨表示,調查數據持續顯示有訂單積壓增加、交付變慢的情況,表明供應鏈瓶頸是在最近幾個月內開始加劇的。
在他看來,在亞洲這一重要的商品生產地,上述變化已轉化為商品價格大范圍急劇上漲。即便如此,生產價格上漲對CPI的傳導仍處于早期階段,只有韓國等國的消費物價出現較為全局性的攀升。
希茨認為,疫情期間全球通脹的演變,主要是由相對價格的變化,而非全面價格上漲所引起。這些轉變是從去年全球核心服務通脹大幅下滑開始的。疫情前全球核心服務平均通脹率維持在2.5%,隨后因封鎖措施而大幅下降。相對價格的變化同樣影響了全球核心商品,其通脹率由疫情前的1%上升到疫情期間近2%的水平。
希茨表示,通脹短期仍將維持高位。下一階段,隨著經濟重啟、旅行禁令放寬,服務需求反彈很可能會將服務業通脹率推高至疫情前水平,最近美國和中國的CPI數據均已證明這點。像在中國,由于消費反彈滯后于工業生產,家庭消費的上升可能將更為明顯,而這可能在短期內導致通脹進一步升溫。
“不過,我們預計今年內供應緊缺的情況以及全球大宗商品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緩解。”希茨稱,鑒于服務需求有限,價格也不會出現無限上漲。而且,如疫情前一樣,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很可能會重新發揮作用,抑制總需求并控制通脹。這些因素包括全球人口老齡化、債務水平上升以及技術和創新發展。因此,他預計價格上漲的壓力將在今年晚些時候以及明年初逐步出現緩和。
“未來幾個月,部分因素也可能會導致通脹持續的時間超出預期。但我們預計當前巨大的通脹壓力很大程度上將得到緩解。隨著時間推移,經濟環境很可能將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而非疫情引發的需求和通脹持續上升的新模式。”他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