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2日發表題為《在分裂為美中兩個陣營的敵對的世界經濟中,不可能有任何贏家》的文章,作者為安東尼·羅利。文章認為,隨著美國和中國在各個領域展開全面競爭,全球經濟被分裂成兩個相互競爭的生態系統。隨著這種分裂的加深,全球經濟將承受越來越高的營商成本,效率也會降低。這場“戰爭”不可能有任何贏家。全文摘編如下:
聽到美國和中國專家之間最近談論兩國之間不受約束的對抗可能導致災難的交談,不免讓人感到震驚。然而,這一對抗正在迅速變得更為固定——這種發展不僅是不祥的,而且是危險的。
這一點在安全領域(尤其是在東亞)顯而易見,但不那么顯而易見的是正在經濟領域發生的事情——在那里,體系脫鉤正在給世界兩個最主要的經濟體、并且最終將給世界其他地區造成凈負面的狀況。
在中國全球化智庫組織的對話中,發言者之一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艾利森認為美國和中國正在被拖入一個“修昔底德陷阱”,即崛起大國將注定會與守成大國發生碰撞的狀況。他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問題是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能否避免軍事沖突的命運。
或許相互確保毀滅的前景將能阻止沖突,但是除在邊緣政策期間可能發生致命事故的風險之外,其中所涉及的精力和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不可原諒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高級研究員洪川在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美國和中國正在“經濟、貿易、技術、網絡安全、軍事和地緣政治領域”中展開全面競爭。
他說,這已經“慢慢地把世界經濟分化為兩個經濟和貿易活動生態系統”,實際上就是“一個世界、兩種體系”。它開始于演化成為技術戰的貿易戰,而目前正進入一場冷戰,并可能導致“在東海和南海的區域性小規模武裝沖突,甚至更糟糕的情況”。
這些發展也許一直是緩慢的,但在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它們卻已有了驚人的加速。拜登政府似乎著手讓一直到最近還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的可逆轉的精神失常過程變得正式化。
已經發生的事情大多發生在拜登時代之前,但是通過在與亞太伙伴(主要是日本和印度但還有澳大利亞)和歐洲伙伴(主要是英國)建立聯盟方面超越唐納德·特朗普,拜登政府正在加固這種巨大分歧的基礎。
正如洪川指出的,為了創造就業機會,西方采取了一種使經濟活動與中國脫鉤以及讓制造業活動回流本國相結合的做法。但在現實中,這些活動只是被轉移到其他發展中經濟體。
技術脫鉤也可以被視為美國通過切斷中國獲取美國先進技術的途徑來遏制中國,并延緩或干擾其崛起至能在技術和軍事上挑戰美國地位的一種努力。
其結果怎樣呢?特朗普的貿易戰未能矯正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洪川指出,美國“似乎比中國遭受到更糟糕的后果”。他還認為,“貿易戰損害了美國經濟,并且未能實現主要的政策目標”。
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出現了下降,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卻有了增加,從而在總體上推動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并增加了其貿易順差。
至于技術戰,洪川總結說,“技術脫鉤將提高全球經濟的成本,降低效率”,并“促使技術和制造業活動分化為分屬美國和中國的兩個生態系統”。
與此同時,為應對美國發起的貿易和技術戰,以及迫于新冠疫情的壓力,中國提出了在2021-2025年間引導其經濟發展的雙循環戰略。中國試圖調整本國經濟,以減少對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作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依賴,而代之以包括服務業在內更強勁的國內民間消費。
洪川指出,“中國制造”運動是“明智的進口替代”做法。中國還將力求通過奪取國內經濟的高端附加值,實現價值鏈的提升。
在這一點上,中國模式似乎更多地向德國模式看齊,即作為高質量資本和消費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而不僅僅作為大眾消費品的世界工廠。
洪川指出,盡管中美兩國戰略的有效性孰高孰低尚無定論,但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由于全球經濟被分裂成兩個相互競爭的生態系統,美國和中國的任務已經變得遠為艱難。隨著這種分裂的加深,全球經濟將承受越來越高的營商成本,效率也會降低。這場“戰爭”不可能有任何贏家。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