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將于3月20至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出席并演講。
“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聯儲的零利率和無限量寬松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并推升本幣升值。”王一鳴表示,“如果美國經濟超預期反彈,現在都預計美國會強勁的回升,美聯儲邊際收緊貨幣政策,又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大規模流出,甚至引發資產價格大幅下挫和金融市場動蕩。”
王一鳴認為,全球經濟復蘇面臨五大挑戰:第一,經濟復蘇仍受到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第二,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加劇;第三,債務高企增大潛在風險;第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溢出風險;第五,大宗商品上漲推升通脹預期。
王一鳴表示,面對復蘇進程中的風險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在疫苗分配、宏觀政策協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綠色復蘇等領域加強多邊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中美兩國作為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關于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稱,國務院已同意蔡昉、王一鳴擔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繼續擔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偉、馬駿不再擔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職務。
公開信息顯示,王一鳴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關注宏觀經濟形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進步與政策、區域經濟轉型等領域。
以下為演講、問答實錄:
大家好!在經歷了過去一年疫情的沖擊后,進入2021年,全球對經濟復蘇充滿期待。疫苗加快投放和接種率持續上升,點燃了人們的希望曙光。主要經濟體持續的政策支持,為全球經濟步入穩定復蘇軌道增添了動力。國際機構和主要經濟體普遍調高了今年經濟增速預測。樂觀者預期,2022年將迎來“新的世界”。但仍要看到,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然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潛在風險不容小覷,經濟復蘇仍將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第一,經濟復蘇仍受到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隨著疫苗覆蓋范圍擴大,經濟加快復蘇將是大概率事件。但復蘇進程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疫苗接種率和有效性的影響。若疫苗接種率不如預期,或者病毒變種使疫苗有效性降低,經濟復蘇仍將面臨疫情的困擾。從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重新采取封閉隔離措施的情形看,疫情仍有可能卷土重來,復蘇進程仍將一波三折。
第二,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加劇。疫情期間,發達國家采取極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對穩定經濟和金融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興市場國家迫于自身財力或債務壓力,政策空間明顯受限,經濟復蘇更為緩慢。即便在發達國家,疫情沖擊的不對稱和再分配效應,加劇了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K型復蘇”態勢更趨明顯,有可能強化本已上升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進程。
第三,債務高企增大潛在風險。為應對疫情沖擊,主要經濟體推出空前規模的財政政策,債務水平已突破歷史高位。根據國際基金貨幣組織的統計,截止到2020年9月底,世界各國共推出財政計劃11.7萬億美元,超過全年世界GDP的12%。一些國家還在出臺新的刺激政策,如美國國會通過了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這些措施在促進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將增大后期的債務風險壓力。
第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溢出風險。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聯儲的零利率和無限量寬松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并推升本幣升值。如果美國經濟超預期反彈,現在都預計美國會強勁的回升,美聯儲邊際收緊貨幣政策,又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大規模流出,甚至引發資產價格大幅下挫和金融市場動蕩。
第五,大宗商品上漲推升通脹預期。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和需求的恢復性增長,疊加寬松的流動性,引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原油價格指數已接近一年前高點,有色金屬,比如銅價格快速攀升。與此同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明顯上升。一旦通脹預期得到確認,貨幣政策開啟逆向調整,有可能使潛在風險加速暴露。
面對復蘇進程中的風險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攜起手來共同應對,在疫苗分配、宏觀政策協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綠色復蘇等領域加強多邊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中美兩國作為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去年中國經濟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設定6%以上的預期增長目標,體現了中國將追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增長,也為應對不確定性、防范風險和結構性改革預留了空間。隨著中國經濟逐步恢復常態,宏觀政策正常化也被提上議程。考慮到經濟恢復存在結構性差異,中小微企業仍面臨困難,宏觀政策將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轉彎,并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把握好平衡。
從更長期看,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拓展內需市場,既增強經濟內生動力,也為各國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大市場空間。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要擴大開放,以國際循環來倒逼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體系,國內 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特別是要繼續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這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將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和繁榮。謝謝各位!
問答環節:
提問:請問,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大體上會處再一個什么樣的區間?
王一鳴:關鍵是我們要對未來的潛在增長率要有一個估算。其實很多研究也做了這種估算,我們做“十四五”規劃的前期也大體做了估算,大體的區間就是5-5.5%。因為現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存在,你要給出一個精確值是很難的,因為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存在,所以做一個區間的判斷,我們當時做的估算是5-5.5%。你要看很多研究,類似的研究很多,有的略高一點,比如說有的研究說是6%,也有偏低一點的,我們的估算大致是這樣的。
提問:剛才您講世界經濟的隱憂,比如說大宗商品上漲,美國經濟會強勁復蘇。我想問一下,如果美國經濟強勁復蘇,過了幾個月之后美聯儲加息資本大批回流的話,會對中國經濟具體造成什么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一鳴:我們回顧一下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去年人民幣升值幅度很大,你要看跨國資本流動的話,資本流入有一定的規模,對我們的股市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剛才你說了,如果美國經濟強勁復蘇,現在國際市場也有這種預測,美國經濟今年可能會達到6.5%,美國去年是負增長,即便這樣對美國經濟來說還是很強勁的反彈。
你從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來看,它也在明顯的回升,這對未來美聯儲貨幣政策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你看美聯儲最近的言論,說是短期內不會動,如果真是強勁的回升,通脹指數迅速攀升的話,這種邊際性調整也會對資本的流動產生影響,也會形成一種逆向的變化。原來是本幣升值,資本會流入,接下來可能會帶來逆向的變化,這樣逆向變化形成就會對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包括對資本市場、對資產價格都會帶來影響,包括也會給房市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有多大很難估算,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前期的判斷,這種風險還是存在的。
(作者:楊志錦 編輯:張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