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寅茹
[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衛東在發言中表示,疫情使得中日兩國在對抗非傳統安全方面產生了交流、合作的迫切需要。中日在后疫情時代的大健康合作,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養老醫療方面,疫情所需的檢測設備、政府間的防疫舉措、不同的治療方案、藥物研發等方面都存在進一步創新與合作的空間。 ]
后疫情時代,中日之間將如何進一步開展健康領域的合作?
1月9日,第三屆上海交大“創新與共創”中日企業創新合作論壇試圖給出答案。本屆論壇以“后疫情時代的中日大健康合作”為主題。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衛東在發言中表示,疫情使得中日兩國在對抗非傳統安全方面產生了交流、合作的迫切需要。而且,在他看來,中日在后疫情時代的大健康合作,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養老醫療方面,疫情所需的檢測設備、政府間的防疫舉措、不同的治療方案、藥物研發等方面都存在進一步創新與合作的空間。
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大使)磯俁秋男在發言中表示:“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全球遭受疫情影響且持續至今。如今,論壇以健康為主題,探討中日在健康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在后疫情時代非常適合。”
去年6月起,他到訪華東地區日企,就中國經濟前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與日企交換意見。磯俁秋男總領事(大使)表示,大部分日企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的復蘇,準備化危機為機遇,中日雙方企業都認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伙伴關系,沒有創新,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他認為,“伙伴關系結合創新等于共創,這是中日合作的黃金方程式,將繼續朝這個方向推動未來的中日合作。”
注重數字化轉型
在此后的中日企業輪流發言中,各方分別介紹了后疫情時代檢測設備、防疫舉措、治療方案、藥物開發、醫療器械等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感受到,大數據、人工智能(AI)是雙方企業提及最多的領域。
其中,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產業三部總監鶴田祐二表示,對于中國的大健康市場,日企認為規模巨大,且野村監測到的各種數據顯示,相關日企在中國大健康市場的份額與利潤均逐年增長,“這一趨勢會在后疫情時代加速。”
不過,他強調,后疫情時代日企在中國大健康市場的發展需要戰略轉型,改變過去“商品質量好、口碑好就銷售好”的模式,而是要利用數字化進行更新的服務,全面轉向數字化技術驅動的經營。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導致的數字化加速發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在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的探索。今年4月,日本政府將首次設立“數字廳”,以期在數字化領域追趕鄰國。
至于如何落實,鶴田祐二給出了三種模式。比如,日企可以選擇與諸如騰訊、華為、平安等平臺企業合作,“因為這些企業掌握了大量數據,可以通過數字化來實現降本增效”。去年3月,中國平安(601318)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鹽野義制藥株式會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商議在中國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初期聚焦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新藥療法等。合資公司還將開展新藥研發、制造及銷售等多方面業務。
此外,通過匯聚初創企業、與中國各地政府的合作,都是日企在中國大健康市場進行數字化創新發展的途徑之一。在三種模式中,鶴田祐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企最應該考慮的是與中國相關平臺企業的合作,“利用平臺企業的數據,摸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期待數據互認“快速通道”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發展官徐云程則認為,后疫情時代的大健康市場呼喚多方協同的合作模式,“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企業能在這個領域單打獨斗。因此,疫情間的多方協同合作只是起點。”
徐云程透露,作為一家AI企業,目前曠視科技正在與日本企業合作,欲在中國建設最大的數字化倉庫。她表示,合作方日企提出的場景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旦成功就是全球在數字化倉庫領域建設的樣本。此外,她表示,其實在AI倫理道德等領域均,中日企在產學研方面都已有相關合作或討論。
而作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九大的藥企武田制藥已深耕中國市場20多年。近年來,中國已成為武田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
武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企業事務與患者服務部負責人張敏則表示,期待未來,中日兩國政府間在產品研發和數據互認方面能形成“快速通道”,便于企業將最新的醫療產品惠及兩國患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