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年間,長三角養老金融在規模發展、收益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充足性、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均衡性及區域聯動方面仍需進一步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養老金融事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與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和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仍存在一定矛盾,其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
“一體化”和“高質量”是長三角發展的兩大“關鍵詞”。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老齡化這一難題始終橫亙在前。在這片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區域中,養老金融的高品質呈現,將會為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動力。長三角的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也能夠為全國其他地區起到引領和示范的作用,為解決全國老齡化難題提供范本。
因此,繼2019年的《長三角一體化養老金融發展報告》,今年第一財經再次攜手中國太保(601601,股吧)旗下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長江養老發布《長三角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報告》(下稱“報告”),聚焦這一區域內養老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問題。
報告通過數據分析、案例采訪等方式發現,在過去幾年間,長三角的養老金融行業在規模發展、收益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充足性、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均衡性及區域聯動方面仍需進一步發展,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長三角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長三角地區的老年撫養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京津冀、珠三角(由于數據可獲得性原因,以廣東省數據來代替)這兩個我國主要一體化區域相比也是最高的,并在近幾年上升速度最快,老齡化問題尤為嚴重。
因此,在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中,尋找破解老齡化難題的養老解答范本至關重要。而養老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養老金融這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進一步發展高質量的養老金融成為大勢所趨。
報告認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發展速度、覆蓋面及充足性,以及“三支柱”結構的均衡性;養老金融的市場化運作及收益的穩定增長、養老金融創新發展、區域養老金融聯動發展等方面均是養老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過去幾年間,長三角養老金融在規模發展、收益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充足性、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均衡性及區域聯動方面仍需進一步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養老金融事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與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和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仍存在一定矛盾,其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體量持續增長,充足性及均衡性不足
長三角地區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體量持續增長,但充足性及均衡性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報告數據顯示,在上述三個區域中,長三角地區2019年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5億人,京津冀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分別為0.8億人及0.73億人。長三角地區不僅基本養老金參保人數最多,也是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長相對較快的一個區域,但其增速自2017年后就顯得乏力。
盡管近幾年全國基本養老金覆蓋率逐年提升,但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基本養老金支付壓力巨大,結余增速明顯放緩,同時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也始終處于低位。
報告數據顯示,長三角城鎮職工養老金賬戶結余增速從2018年的13.9%大幅下滑至2019年的2.4%,京津冀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增速也均在2019年出現大幅下降,分別從19.8%和20.4%下降至11.7%及10.9%。在三個區域中,長三角地區的養老金結余在2019年不僅增速下降最快,且從絕對值上來看,其增速仍較大程度上低于其他兩個區域,結合老齡化情況,長三角的養老金給付壓力在全國范圍內仍較為突出。同時,在替代率方面,不管是全國平均水平還是長三角地區,近年來均低于50%。而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規定的養老金最低替代率為55%。
因此,單靠基本養老金很難支撐起滿足需求的養老生活,第二、第三支柱的快速發展顯得緊迫而重要。
在第二支柱方面,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年金資產金額、企業賬戶數、職工賬戶數全國占比等方面均領先于其他地區,但自身發展深度仍有待提高;不過同屬第二支柱的職業年金由于帶有強制性,規模累積迅速。第三支柱方面,多項試點均在長三角地區落地,但總體來說仍處于初期階段,對整個養老保障體系還無法起到支撐作用,亟待快速發展。
同時,我國“三支柱”仍處于結構性失衡狀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呈現一支獨大的局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5.7萬億元,全國社保基金2.6萬億元。兩項合計,第一支柱占比高達71.7%;企業年金1.8萬億元,職業年金0.8萬億元。兩項合計,第二支柱占比22.4%;商業養老保險保費收入估算值為0.68萬億元,第三支柱占比5.9%。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第一支柱占比8%,第二支柱為61%,第三支柱接近31%。相較其他地區,長三角的第二、第三支柱在“三支柱”體系中的比值稍高,但仍屬于結構性失衡狀態。
養老金融收益率創近年新高
報告發現,隨著養老金融市場化運作近年來的全面鋪開,收益率創近年新高,而長三角金融機構在其中承擔了重要作用。
報告數據顯示,在基本養老金方面,自2016年底以來,其累計投資收益額894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5.76%,與委托之前相比,保值增值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而在基本養老金市場化運作甄選的21家投資管理人中,總部或注冊地位于上海的多達9家。而企業年金方面,其市場化運作中的核心角色——受托人2019年底數量為13家,從受托規模來說養老保險公司是絕對“主力”,而其中總部位于上海的3家養老保險公司受托規模占到36.9%,這些金融機構的良好運作維持了企業年金近年來的收益率水平。人社部數據顯示,2019年企業年金市場平均收益率達8.3%,為近四年最高水平。
同時,近年來養老金融在體制機制、科技、對外開放等方面延續創新態勢,而長三角在創新方面無疑走在全國前列。報告認為,伴隨創新升入,養老金融行業正在向綜合化、科技化方向發展,未來擁有集團內多項養老金融業務協同合作優勢、重視科技發展及投入的大型養老金融機構,將會在行業內擁有較大的發展優勢。
而在區域聯動方面,長三角養老一體化正在加速進行,不過更多的是關于養老產業整體的框架性合作或是關于養老服務的一體化進展,而養老金融發展則更多是“各自為政”。相信隨著養老金融的相關綱領性文件落地以及監管對于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整體推動,長三角養老金融的聯動發展也將進一步加快。
養老金融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三條路徑
長三角既是我國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沿陣地,同時匯聚了豐富的金融資源,金融要素齊備,金融機構集中,具有高質量發展養老金融的堅實基礎條件。
而養老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自然離不開身在行業中的機構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長三角地區的一張“金融名片”,國內首家“A+H+G”股上市綜合性保險集團——中國太保旗下涵蓋眾多養老金融業務。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太保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持續邁進,在對股東利益的提升、對優秀人才的選拔、對廣大客戶的“太保服務”以及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
觀察其發展歷程,報告總結出了長三角養老金融機構通往高質量發展的三條路徑: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改革發展相關的一系列國家戰略中尋找高質量發展機會;在產品、投資、服務等關鍵領域中打造高質量發展能力;在金融科技中提升高質量發展效率。
長三角養老金融雖然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但其發展程度與長三角的老齡化發展速度及老年人對養老生活的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一方面說明長三角地區的養老金融還需進一步深化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長三角養老金融發展潛力仍然巨大。
為了促進長三角養老金融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報告建議:在國家政策層面,可加大長三角地區第二、第三支柱政策扶持力度;拓寬年金投資范圍,研究制定符合養老資金長期需求的投資專項政策;可在長三角地區試點建立“三支柱”統一個人賬戶,打通“三支柱”間的資金流動;提升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程度,助力區域養老金融整體高質量發展;在機構供給側層面,可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構建養老金融社會場景;提升養老金融投資管理水平;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助力長三角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而在個人養老意識方面,則可根據自身情況盡早規劃養老產品配置;站在長期角度考量養老金融產品,并考察產品的養老屬性和養老相關配套服務。
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