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蓬江區啟明里巷子深處,游客張曉敏一時竟有些恍惚:眼前的百年僑屋青磚古瓦,映襯著灰雕銅畫,似乎一下子回溯到了江門當年盛景。
1914年,華僑黃黎閣在此首建啟明樓,彼時建筑外觀不僅參照了傳統嶺南民居風格,還大量融入了西方的圓柱、拱券等元素。一時間引得五邑華僑、歸僑及本地殷商也將宅屋集建于此,人氣日漸鼎盛。
如今,經過古跡活化的“啟明里”,一下成了江門的爆款“網紅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作為江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華僑村落,啟明里是僑鄉最典型的標簽之一。國慶期間游客天天爆滿,前來餐飲消費、購買紀念品、影視取景的人絡繹不絕。”幾年前在此創業的黃陽兵,見證了“啟明里”的復蘇與繁榮。
“啟明里”絕非孤例,江門憑借華僑、海洋、山地、人文與溫泉等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文旅產業開始加速嬗變,釋放出巨大的想象力。近五年,江門游客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增速保持17%以上,旅游收入在廣東排名由2010年的第8位躍升至第4位。
疫情沖擊之下,江門針對性出臺扶企促銷政策,為文旅行業回暖復蘇注入了強大動力,文旅產業持續升溫。今年國慶假期,江門全市接待游客383.11萬人次,旅游收入20.47億元,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的86.51%和89.47%。
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擁有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首個 華僑文化世界遺產 項目——開平碉樓與村落。李錦健 攝
文旅背后的千億級想象力
“江門目前各產業規模偏小,而文旅是最有機會率先發展成千億級規模的產業。”江門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陳小曼直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據江門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提及,江門目標是力爭2021年旅游總收入達千億元,到2025年初步建成僑鄉特色國際旅游目的地和創建成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市。
“在珠江口西岸,江門的旅游資源最有特色,競爭優勢極大。”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劉志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千億級想象力背后是獨特的旅游資源。江門既有自然資源又有與文化融合的特色旅游資源,華人華僑要素獨具魅力。
江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文化底蘊深厚,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中國杰出教育家陳垣故里。
而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擁有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首個華僑文化世界遺產項目——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及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這里還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第9個旅游可持續發展中國觀測點。此外,江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成功入選國家海絲申遺預備名錄,有望成為廣東唯一、全國罕見的同時擁有三項世界遺產的城市。
得益于此,江門文旅產業被寄予厚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江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鄺積康表示,未來江門將重點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樹立廣東濱海旅游新標桿,同時針對珠三角核心城市游客,江門將提供更好的鄉村旅游產品。
來自佛山的周龍,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疍家文化,被其深深吸引。如今,差不多每到周末都會帶著家人驅車前往江門新會區睦洲鎮石板沙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石板沙村是體驗疍家沿海水上文化的首選之地。近年來,這個恬靜的小村落多次斬獲國家大獎,2019年榮獲了“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今年8月再次入圍農業農村部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公示名單。
為提升當地承接能力,石板沙村對村落進行了科學改造,引入了特色民宿、茶吧、采摘農莊等。石板沙村當地工作人員表示,“在改造之前,到這里的游客以散客為主,改造之后,公司團建、團體游逐漸增多,旅游收益迅速增加。據粗略統計,2019年石板沙疍家風情島景區實現接待游客近40萬人,旅游收入3000萬元。”
補短板重塑文旅新優勢
“江門的自然資源稟賦非常好,與珠三角一些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形成了差異化,因此文旅產業優勢明顯。”但劉志堅也坦言,在文旅項目的開發上,江門仍有不少短板。例如在旅游產品豐富性、目標客戶精準性和消費針對性上有很大提升空間。
江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在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時也表示,當前江門大型優質文化、旅游項目,如赤坎古鎮、新會碧海銀湖、臺山融創國際濱海文旅等龍頭項目尚處于建設期,尚無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中國(香港)旅游設計院院長、中旅地標首席設計師鄭建平10年前曾多次來過江門。他認為,江門文化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濃縮了廣東文化的特點,但是有號召力的產品似乎不多。
以“碉樓、海島、溫泉、生態”等四大品牌體系為例,“碉樓”及“生態”仍屬于觀光型產品,“海島”與“溫泉”處于度假產品初級階段,文化體驗型、休閑度假型、主題樂園型、康養娛樂型、時尚運動型、民俗文化型等產品規模較小、產品創新不夠,亟需提質擴容。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中國文化報社社長劉強也提出,江門當前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夠,尚未形成大產業整合發展優勢。全市旅游資源呈全域化分布,眾多景區(點)之間的線路聯動、產品組合尚未形成聯動性大、競爭力強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如何形成有號召力的產品?劉強認為,江門接下來要進一步破解文化資源的分散性,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文旅產業的上下游聯動發力,把一個個文化景點形成資源組合的文化平臺,這對江門文旅產業發展是重要的關鍵詞。
鄭建平建議,不僅僅重在觀光,還要和常住居民的日常度假消費結合起來,在江門搭建起一個與海外鄉親互動、親情的平臺,可以建設一個海外華僑華人文化特殊的社群、社區,采用情景再現方式,把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江門華僑華人鮮活的資源吸引回來,本身就是旅游吸引力,也是商業吸引力。
實際上,江門已經認識到上述問題,邀請了不少專業團隊調研建言,加速補短板。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彭長歆組織團隊專門對江門市人文與自然物質資源進行了空間定位和實地調研,并發布了《江門市歷史文化游徑總體規劃及游徑設計》(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經過整合江門市空間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提取了具有特色的線路主題,得到6條總體游徑的線路布局:華僑華人文化遺產游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游徑、嶺南傳統文化遺產游徑、古勞水鄉游徑、溫泉之鄉游徑、僑鄉紅色文化游徑。
打造濱海旅游新引擎
日前,江門市已高標準制定了《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方案》,明確了固根筑魂圓夢工程、文明交流互鑒工程、文化共建共享工程等三大工程24項重點任務,提出了打造“千億文旅產業”的發展目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濱海旅游正成為江門發展文旅產業的新引擎。江門近年開工建設的文旅重點項目中,就有大襟島國際帆船及高端民宿旅游度假區、臺山下川島川東濱海旅游項目、臺山北陡海豚灣濱海旅游項目、臺山融創國際濱海文旅項目、新會崖門“山河出海”項目等多個涉海濱海旅游主題。
江門市海域面積大,海岸線長,海島數量眾多,全市共有561個海島,數量位居廣東省第二。豐富的海域、岸線、海島、港灣等資源為江門發展濱海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江門臺山市海島濱海景區為例,今年國慶期間人氣持續暢旺,川山群島旅游區推出的沙灘音樂節、沙灘繽紛泡泡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10月1-7日,上島游客接近6.4萬人次,高峰時期上島游客逾1.7萬人次。
而銀湖灣濱海新區則被譽為江門“藍色崛起”的新引擎。該新區位于江門市新會區東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和宜居宜業的國際化濱海新區。
今年9月,江門印發了《關于支持銀湖灣濱海新區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在“促進現代產業集聚發展”中重點提及了文化旅游產業。
《意見》要求,銀湖灣濱海新區要大力發展濱海旅游、康體養生等產業,支持新區加強與國內外大型文旅產業集團合作,加快優質文旅項目建設,完善游艇旅游軟硬件設施建設,推動“粵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落地,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值得一提的是,銀湖灣濱海新區未利用的土地、岸線資源豐富,控制區面積為34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65平方公里,是江門東部三區一市擁有最多可連片開發土地、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
新會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黃沃全透露,銀湖灣濱海新區核心區規劃中,目前已經引進的旅游資源有古兜溫泉小鎮和碧海銀湖文旅項目,正在規劃的則有御泉國際大酒店項目、崖門國際游艇會小帆船酒店、濱海旅游及中醫養生文化產業園等。
(作者:黃婉儀,李振 編輯:周上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