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新辦 焦非/攝)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前三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為7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增幅由負轉正。與此同時,前三季度,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主要經濟指標也實現了由負轉正。
分析認為,雖然海外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向長期化、結構化發展,但是中國經濟的修復進程不僅在總量上穩中有進,在結構上亦逐步改善。展望四季度,隨著海外秋冬季新一輪疫情席卷而至,中國經濟的韌性優勢有望進一步凸顯。政策力度料將保持總體平穩,政策的邊際轉向預計在明年上半年才會到來。
看點一: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8123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67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400397億元,增長0.4%。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7%。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供需關系逐步改善,市場活力動力增強,就業民生較好保障,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從主要指標的變動趨勢看,我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確實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的活力。
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知名國際組織紛紛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預期。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預計中國今年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增幅有望達1.9%,較6月預測上調0.9個百分點。
世界銀行近期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2%,比6月初預計的1%上調1個百分點,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9%。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更新的全球宏觀展望報告,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上調至1.9%,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左右。
中國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新冠疫情,支持了經濟復蘇是多數分析人士的共同看法。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這與IMF的10月最新預測相互驗證,表明中國將大概率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經濟增速轉正的背后,是投資、消費引擎的“雙轉正”。
看點二:全年就業目標基本完成
穩就業是實現“六穩”“六!钡年P鍵。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調查失業率呈現了穩中有落的態勢。
從周平均工作時間和農民工就業數量來看,與之前的變化不大。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8小時。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952萬人,和二季度末相比增加了200萬人,說明外出務工勞動力是在增加,趨于好轉。
從居民收入看,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由負轉正。
劉愛華表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和前三季度經濟增長0.7%,基本同步。
據介紹,今年社會兜底保障力度尤其比較大,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養老金和離退休金同比名義增長8.7%,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增長12.9%,人均政策性生活補貼收入增長11.1%,都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而且遠高于整體的居民收入增速。
劉愛華也強調,就業壓力仍比較大,還需要進一步通過保市場主體、助企紓困、鼓勵靈活就業等措施,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進一步緩解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
看點三:新經濟對整體經濟帶動非常顯著
數據顯示,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增長;環比增長1.18%。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4.7%,實現了較快增長。
同時,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7.2%、6.8%、4.5%。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80065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個百分點。
劉愛華說,網上購物、直播帶貨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火熱,在線辦公、遠程問診、在線教育等新興需求非常旺盛。
此外,5G建設、軌道交通這些新基建、新消費的帶動作用也在增強,9月份城市軌道車輛產量同比增長超過50%,智能手表產量增長超過70%,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超過50%。
“總體來講,這些新經濟對整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眲廴A表示。
看點四: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持續回升
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9.3%和8.7%。高技術制造業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1.2%、9.3%;高技術服務業中,電子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0.4%、16.9%、16.8%。社會領域投資增長9.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其中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0.3%、12.7%,增速分別比上半年提高5.1、1.9個百分點。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這體現在外有壓力、內有動力、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疫后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
看點五:投資修復速度仍領先消費
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首次由負轉正,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制造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步回升。具體來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2%,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2.7%;制造業投資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表示,截至9月底,今年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3655億元,僅余3845億元未發行,債券發行已臨近尾聲。資金來源基本能夠保障,但并未大幅拉動基建投資增速,原因一方面是形成實物工作量尚需時間,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缺乏好的項目對接。
同時,制造業投資仍然處于負增長區間,但反彈速度明顯加快。其原因包括:一是終端需求好轉推動價格回升,有助于企業擴大資本開支。8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9.1%,連續兩個月維持在19%以上增速,利潤增速改善有利于穩定企業家信心;二是產能利用率持續回升。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已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三是政策支持。央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補短板、鍛長板,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
伍超明表示,投資表現了較強的支撐作用,9月當月投資增速為7.5%,表明整體修復速度依然領先于消費。
看點六:消費出現“報復性反彈”特征
數據顯示,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95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比8月份加快2.8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增長。王靜文表示,需求端三大動力表現出全面好轉趨勢,其反彈速度甚至高于供給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汽車消費增長較快。9月汽車消費同比增長11.2%,略低于上月的11.8%,但連續第三個月保持在11%以上的增長水平。
王靜文認為,主要跟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需求有關。具體到汽車消費檔次,則呈現出“豪華車表現強勁、合資品牌相對較穩、自主品牌份額逐漸被擠壓”的特征,顯示高收入群體收入受疫情影響比較小。
程實表示,展望四季度,四季度消費動能有望進一步提振。一方面,在經歷“十一黃金周”的防疫大考之后,未來更多的消費場景以及線下服務消費需求有望被加速激活,并迎來對此前防疫限制時期的消費補償。另一方面,得益于城鎮新增就業月度增量以及央行調查居民當期收入指數的持續回升,居民消費能力有望穩步修復。
劉愛華強調,雖然消費需求確實處于回暖態勢,但增速微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月份增長3.3%。從累計來看,前三季度下降7.2%,是比較大的降幅,雖然趨勢上是恢復的,但整體上水平還是比較低,離回到正常水平還是有距離。
程實認為,在2020年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的環境下,四季度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增速優勢料將進一步凸顯,并從多個角度支撐人民幣資產在全球視野下的相對表現。政策力度料將保持總體平穩,政策的邊際轉向預計在明年上半年才會到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