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對于當前總體形勢的判斷,會議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疫情加劇了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戰略方向也有所調整。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增長、人均收入的提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日益加大。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情況來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提出,有專家認為是重大戰略轉型;有專家認為是對以前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拓展和發展,壯大國內經濟循環是一項系統工程。
當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會議指出,我國依然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雙循環”新格局
中央高層明確當前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何謂“雙循環”新格局?7月2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在這個座談會上,習近平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明確的闡述。
習近平強調,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雙循環”概念的提出,是對上世紀“國際經濟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期的拓展和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曾依靠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產業,融入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并實現了此后自身經濟的較快工業化和產業體系發展。目前,我國經濟體量已經很大,成為對世界經濟具有明顯外溢效應的大國經濟體,因而再簡單依靠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已經不足以繼續支持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變化,都是長期性根本性的。國際上,超級全球化進入下半場,到了大國沖突、貨幣危機、銀行和金融危機頻發的時期。國內而言,中國經濟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會成為第一動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全球風險明顯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的開放戰略總體上應適時收縮。
張燕生表示,過去我們強調要參與國際大循環,是為了推動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轉軌,從內向戰略到外向戰略轉型,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轉變。依靠出口導向和招商引資很大程度上是小國戰略。現在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轉向大國戰略,沒有一個大國是外循環為主體,這是中國在新時代下的重大戰略轉型。
“這個重大戰略轉型非常好。在我看來,從2009年到現在都是在過渡,在為大國戰略的實施創造條件。現在提出以內循環為主體,是進入經濟新常態,回歸到大國戰略,這并不是走向封閉和內向。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仍要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張燕生表示。
暢通國內大循環
張燕生認為,在未來高風險時期,中國的戰略要總體收縮,這體現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重點要落到三方面:中國經濟和東亞生產網絡相互促進、中國經濟和一帶一路相互促進、中國創新體系與國際創新體系相互促進,構建跨境創新網絡。
馮煦明指出,這不是要走向封閉經濟,要一體兩面地看,一方面要壯大和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另一方面要繼續推動經濟高水平開放,更主動和高效地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壯大國內經濟循環,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只是簡單地擴大內需,應該在生產、分配、流通、終端需求方面做好系列改革。
具體而言,在生產端層面,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和體制優勢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補齊核心關鍵技術的卡脖子短板,同時根據需求變化規律相應地調整生產結構,在供需再平衡中尋求經濟增長空間、提高各類資源利用效率。在未來一段時期,尤其是要增加醫療、養老、人力資本提升等公共服務品的供給。
在分配環節層面,要增加勞動報酬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強社會流動性。爭取通過接下來三個“五年規劃”的發展,將中等收入群體人數由目前的4億左右擴大到8億左右,實現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在流通環節層面,要新舊基礎設施并重,切實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在交通物流的產業化運用,另一方面仍要繼續強化交通、物流、通信等傳統基礎設施。縣城和鄉村處于流通體系的末梢,尤其須要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強。
在最終需求環節,要平衡好消費和投資的關系。既要重視消費的作用,適度提高消費率;也要防止投資增速過快下滑可能引發的風險。
下半年經濟工作怎么做?
疫情沖擊下,我國上半年經濟下降1.6%,其中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對于下半年的宏觀政策,會議指出,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年中宏觀政策定位,相較4月中旬的定位(一季度數據發布后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來看,貨幣政策總量強調“合理”增長,融資成本則要“明顯”下降。
這與市場預期比較一致,疫情初期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持續,隨著經濟的持續恢復,貨幣政策需要相應調整,比如4月末以來,貨幣政策邊際有所收緊,已經在向總量適度進行切換,體現出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的原則。
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下半年貨幣政策的定調比較符合預期,強調要保持穩健靈活適度,精準釋放流動性。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集中在上半年,當時貨幣政策偏向寬松的力度大一些,下半年穩健偏松的力度會有所放緩。
“綜合來看,全面降準的可能性有所下降,不會進行全面刺激;強調精準導向,意味著仍然存在定向降準的空間。根據經濟運行的情況,下半年不排除有1-2次定向降準”,劉學智表示。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會議從疫情防控、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實施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堅持房住不炒等15個方面進行精準部署。
(作者:周瀟梟 編輯:林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