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創造歷史!
據央視報道,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員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有航天員從美國本土進入太空,也是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
本次發射原定于當地時間27日進行,但當日由于天氣原因,擔心接觸雷電,發射在最后時刻取消改期至本次發射時間。美國航天局29日早些時候說,這一時間發射的可能性是50%。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天發射前天氣狀況“良好”。這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宇航員送往空間站。
看來,爆炸并未影響SpaceX龍飛船載人發射,此前,SpaceX星際飛船原型機SN4在美國得州研發基地進行測試后發生爆炸。
在馬斯克的Twitter賬號中,他在第一時間把頭像改為火箭發射成功的圖像,并且置頂了一條留言:“張開雙眼,望向蒼穹。”
創造歷史,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宇航中心成功發射獵鷹9火箭“Crew Dragon”,將NASA的兩名宇航員順利送入太空,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由私人公司將宇航員送入太空。SpaceX公司稱這為未來人類太空旅游等提供了更多可能,成為歷史上的里程碑時刻。
本次發射的正式命名為 Crew Demo-2,也即 NASA 和 SpaceX 合作的載人龍飛船第二次演示任務 (Crew Dragon's second demonstration mission)。
我們看一下整個發射的過程。
3點23分,點火
2分40秒后,獵鷹9號的第一級推進器與上一級分離。之后(發射9分鐘后)它降落到位于大西洋(600558,股吧)的一艘無人駕駛船上。
火箭第二級與帶有太陽能(000591,股吧)電池板的龍飛船分離。
SpaceX獵鷹9號的一級火箭也成功降落到回收船中,兩位宇航員擊拳相慶。
12分鐘10秒左右,火箭第二級與龍飛船完成分離。
據悉,這是自 2011 年航天飛機停止運行以來,9 年來首次有宇航員搭乘載人飛船從美國本土升空。由航天員 Bob Behnken 和 Doug Hurley 組成的小隊,踏上了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旅程。此前,俄羅斯聯盟號火箭負責將美國宇航員運送至國際空間站,每個座位費用大約8000萬美元。
NASA宇航員鮑勃·本肯(左)和道格·赫爾利(右)
此次發射的火箭與載人飛行器均為SpaceX 自主研發。
Demo-2 采用的是SpaceX 自主研發的獵鷹9號 (Falcon-9) 火箭。
據悉,該火箭在2000千米以下高度的載荷可以超過22噸。報道稱,火箭獵鷹9號在航天史上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有著多個“第一”:
人類設計的第一枚可多次重復使用的液體燃料火箭;
第一枚完全由私營航天企業設計生產的火箭;
第一枚完全于21世紀開發和設計的火箭。
執行 Demo-2 載人飛行任務的龍飛船,同樣由 SpaceX自主研發,不過研發過程中引入了多家其它公司,均為私營公司。龍飛船于2010年首次試飛成功,2012年首次成功運輸貨物交給國際空間站,至今 已經執行 22次飛行任務,只有一次失敗 。
龍飛船采用了航天領域較為多見的鈍錐形彈道膠囊造型,起飛載荷可達6噸,可以被國際空間站的遙控系統自動抓取并實現對接。龍飛船還有多種配置:貨運、實驗室、人貨同載、可在其它行星/衛星著陸的紅龍飛船,以及加大碼的貨運用途龍飛船 XL。
龍飛船同樣有著多個“第一”:
第一枚完全由私營航天公司開發的近地軌道太空飛船;
第一枚可重復使用的貨運/載人飛船;
第一枚具備下行運輸能力(從空間站向地球運回物資)的飛船。
兩名宇航員最長在太空停留4個月
據悉,兩位宇航員將于接下來的19個小時在軌道上度過,在與空間站對接之前,他們將嘗試先睡一覺。龍飛船的設計是自動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不需要機組人員的任何控制。
不過兩名宇航員在接近空間站時,將嘗試用觸屏顯示器控制飛船手動飛行。在測試完這個界面后,宇航員將把控制權交還給 "龍"飛船機組人員,它將嘗試自動接近空間站,并將自己鎖定到一個可用的對接端口。對接工作定于美國東部時間周日上午10點29分左右進行。
兩名宇航員最終也將乘坐飛船返回地球,這將測試載人"龍"飛船將人類安全返回地球的能力。
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停留多久?這個問題,直到飛船和國際空間站對接之后才會有答案。目前的計劃是最短一個月,最長119天,也即四個月左右。當這個決定作出后,兩位宇航員將從ISS返回 "龍"飛船,開始返回地球大氣層的緊張旅程。乘員艙配備了一個熱防護罩,以保護宇航員在火熱的下降過程中不受影響,艙內有一套由4個降落傘組成的套件,作用是打開并緩緩地將飛行器降入大西洋,落海后,SpaceX公司的回收船將迎接機組人員,將他們和太空艙送回岸上。
這次飛行可能只是SpaceX公司進入載人航天的開始。美國宇航局計劃利用這次任務收集到的數據來認證載人 "龍"飛船可以執行定期往返于國際空間站的飛行任務,并搭載宇航員。
SpaceX公司和NASA已經將目標定在8月30日,為該公司的下一次載人"龍"飛船任務做準備。
若此次任務成功,SpaceX將創造多項成就
此次DM-2任務如果完全圓滿成功,則意味著SpaceX將會達成以下所有成就:
●龍飛船首次載人航天發射
●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本土首次載人航天發射
●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第一飛
●全球私營太空公司載人航天第一飛
●全世界第9款載人飛船發射(蘇聯東方號飛船、美國水星號飛船、蘇聯上升號飛船、美國雙子座飛船、蘇聯聯盟號飛船、美國阿波羅飛船、美國航天飛機、中國神舟飛船之后)
●美國第5款載人飛船發射(水星號飛船、雙子座飛船、阿波羅飛船、航天飛機之后)
●SpaceX第94次航天發射成功
●獵鷹9號火箭第85次航天發射成功
●第52次成功回收火箭
●第33次成功海上回收火箭
商業載人大猜想:未來人們可以花4億到空間站玩30天?
一旦兩名宇航員可以成功回到地球上,就可以證明“CCP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可以按計劃進行。
SpaceX和NASA將仔細檢查此次測試飛行中收集到的數據,并進行分析,來證明宇航員可以成功借助龍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
NASA此前曾計劃,從2020年開始,允許游客訪問國際空間站,每人費用約為5800萬美元(約4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3.5萬美元每晚的住宿費,最長可達30天。
具體游客和費用的安排由波音和Space X兩家公司負責,他們將挑選游客,保證宇航游客達到太空飛行所需的醫學和培訓要求。在運送方面,SpaceX將使用自己的龍飛船,波音用Starliner飛船。
NASA解釋稱:“從長遠來看,NASA的目標是成為許多客戶在低地球軌道上購買服務的獨立、商業和自由飛行的可居住目的地之一。”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目前已有兩家公司宣布與SpaceX進行合作,計劃購買龍飛船座位,以非NASA乘客身份進入太空。
據鈦媒體報道,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教授表示,如果此次發射和載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那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就將證明私營部門參加載人航天運輸不再是個噱頭,而是開辟了新領域。此后,企業將可以向政府及其他希望購買服務的機構或個人出售個人太空旅行等服務。
特朗普:激勵人心 我們還要去火星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副總統彭斯也在現場觀看了發射。他稱親眼見到發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當聽到發射時的呼嘯聲,就能想象有多危險,自己即使站得很遠也能感到搖晃。
觀看SpaceX載人飛船發射后,特朗普說,這還只是一個開始,美國還將繼續探索太空。“很快將會登陸火星,”特朗普說道。
馬斯克:SpaceX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
SpaceX由馬斯克2002年創立,創立以來不斷改寫人類太空探索的歷史,實現了“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以及“從1到N”的快速迭代與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這家由馬斯克成立的公司的明確目的是將人類送入太空并在火星上建造定居點。
目前,SpaceX擁有7000名員工,擁有一系列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它是第一個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私營實體;第一個利用再返回火箭的主要部件的公司;第一個發射航天器與軌道國際實驗室連接的私營實體。
而SpaceX主營三大業務板塊:開發載人龍飛船( Crew Dragon)和星艦(Starship)進行載人航天探索,以及運營星鏈( Starlink)寬帶衛星。后者旨在打造一個由約1.2萬顆低軌衛星的太空互聯網網絡,以向地面偏遠地區提供高速上網服務。
就在3月12日,馬斯克表示,星鏈太空互聯網的延遲時間約為20毫秒,將能夠滿足用戶在線看高清視頻和打游戲的需求,而不會出現太多卡頓。
馬斯克今年1月曾表示,SpaceX有能力在2050年之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顯然,馬斯克不只是想把少數一些人送上火星,而是想在那里組建一個新的國家。他提出了每年建造100艘星際飛船的目標,每當地球和火星軌道同步時,就把大約10萬人從地球送到火星。
馬斯克在Twitter上稱:“我們每年將建造100艘星際飛船,10年內數量就可以達到1000艘,這也就意味著每年的運力可達1億噸。每當地球和火星軌道同步時,就可以同時把大約10萬送往火星。”
目前SpaceX估值約為360億美元
馬斯克目前是SpaceX和特斯拉的最大股東,他擁有SpaceX約54%的股份,在特斯拉占有的股份超過20%。
此前,SpaceX周二表示,該公司在一個新的融資回合中籌集到了3.462億美元資金。
據報道,包括這個最新的融資回合在內,SpaceX已經籌集了超過5.67億美元資金,公司估值約為360億美元。
目前,特斯拉現在是美國市值最高的工業公司,SpaceX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之一。
(本文部分資料綜合自網絡、鳳凰科技、鈦媒體等)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e公司官微。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