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公布2018財年年報時,軟銀憑借對WeWork、Uber和Oyo等獨角獸的投資創下了兩萬億日元的凈利潤高點。
而一年后,同樣因為這三家企業,軟銀的業績狀況急轉直下。
5月18日,軟銀發布了2019財年(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報,營業虧損約1.4萬億日元,約合929億人民幣,而愿景基金的虧損規模更是接近兩萬億日元。
這不僅是軟銀成立近40年以來最差的業績表現,還是世界風投史最大的“窟窿”之一。
2019財年營業虧損超萬億愿景基金虧損近兩萬億
去年5月,軟銀年報中的營業利潤創下新高,引發了萬眾矚目。
那時孫正義對分析師表示:“我們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在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整個財年中,軟銀的表現令許多人失望了。
今天發布的年報顯示,軟銀全財年的營業虧損約1.4萬億日元,約合929億人民幣;歸母凈虧損9615.76億日元,約合638億人民幣。
早在5月12日,軟銀集團就發布了業績簡報,稱2019年財年虧損將達1.35億日元,市場對于巨虧早有預期,這幾天軟銀的股價震蕩微跌。
值得注意的是,軟銀旗下的“宇宙第一大創投基金”愿景基金在2019財年內虧損了1.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61億元。
愿景基金的虧損主要是未實現的公允價值下跌(unrealized valuation loss)。截至本財年末,愿景基金持有的88項投資的未實現未實現公允價值下跌造成的虧損約為1.87萬億日元(172.63億美元)。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僅Uber和Wework兩個項目就大約占了總虧損的56%。
其中,Uber的投資虧損為51.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7億,占2019財年未實現公允價值虧損約30%。
WeWork的投資虧損為45.8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4億,占比26.5%。本就岌岌可危的WeWork更是在新冠疫情的在家辦公潮和中小企業倒閉潮中受到重創。截至2020年3月31日,軟銀對WeWork的累計投資總額為103億美元,而這些投資的賬面金額目前僅為24億美元。
除Uber和Wework外的其他公司的投資總虧損為75.0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2億,占比43.46%。
此外,軟銀自有投資的虧損項目中,衛星運營商OneWeb已于今年3月申請破產。
上述項目的公允價值下降在第四季度最為明顯。軟銀稱,由于投資公允價值下降,軟銀愿景基金第四季度錄得投資虧損1.1萬億日元(約占全年虧損規模的58%)。
此外,愿景基金在2019財年還實現了投資收益583億日元,主要由于出售了4家公司的股份。
截至2020年三月底,愿景基金共持有88項投資,總成本為750億美元,公允價值為696億美元(不包括退出的投資)。自基金成立以來,累計已實現總收益(包括已退出的投資)達48億美元。
2019財年,愿景基金還做出了總規模達156億美金的投資。目前,愿景基金的投資主要集中于物流運輸、消費、前沿科技和房地產領域。
除愿景基金外,軟銀的其他業務也受到了較大打擊。軟銀2019財年不包括愿景基金的運營利潤為5671.10億日元,同比下降48%。
資產狀況和現金流均走弱軟銀稱新冠影響很難預計
除利潤表表現不佳外,軟銀的資產負債表也出現了不良信號。2019財年,軟銀的總資產有小幅增長,而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權益卻出現了大幅下降,從去年同期的7.6萬億日元(人民幣5044億),跌到了2020年一季度末的5.9萬億日元(人民幣3916億),降幅高達22%。
由于投資項目的表現不佳,軟銀的投資現金流也出現惡化。2019財年,軟銀的投資現金流實現凈流出4.2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47億,而去年同期為2.9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932億。
若軟銀投資項目的表現未能出現改善,其資產狀況和現金流狀況或將持續走弱。
而對于新冠肺炎對投資業務的未來影響,軟銀稱,由于COVID-19的爆發,各國經濟活動的停滯,社交活動的限制以及股票市場的混亂,上述因素將繼續對軟銀的業務活動和公允價值計量產生重大影響。而COVID-19大流行結束的時機尚不清楚,因此仍然很難預測對公司業務和財務業績的中期影響。
而軟銀認為目前新冠肺炎不會對其電信業務產生重大影響。對于Z Holdings Corporation,軟銀預計電子商務的使用將增加,而廣告銷售以及酒店和餐廳預訂服務的使用將減少。對于Arm,軟銀預計,如果消費電子設備的出貨量減少,則可能會降低技術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如果客戶延遲許可決定,則很可能降低技術許可收入。
3月拋出2.5萬億回購計劃5月又加五千億
今年2月,軟銀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
在新晉股東的催促下,軟銀開啟了一系列回購計劃。
3月13日,軟銀集團宣布將以5000億日元回購至多7%的股份,折合人民幣約331.5億日元。該回購將從2021年3月16日持續到3月15日,被回購的股票將會被注銷。
但是這一回購計劃并產生扭轉股價頹勢的效果。于是,軟銀集團于3月23日表示將出售4.5萬億日元的資產用于償還債務并回購價值約兩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26元)的股票。
消息一出,軟銀股價應聲大漲,一度漲18.61%,觸及向上的交易限制,而阿里巴巴的股票則由于軟銀的“拋售預期”而大跌。
3月的兩次回購計劃加起來,規模已達到2.5萬億。軟銀稱,上述交易將在未來一年執行,總計2.5萬億日圓的股票回購可能占到該公司發行在外股份的45%。
在財報中,軟銀也把這兩次回購列為本財年的經營亮點。
而在今天,軟銀又宣布為回購計劃加碼,在今日又推出了五千億的回購計劃。
上周日,軟銀方面表示,自3月13日以來已經回購了2506億日元的股票。
為籌集回購資金頻繁甩賣資產
彭博社表示,軟銀很可能會通過出售其在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日本電信部門軟銀公司以及Sprint Corp.和T-Mobile US Inc.合并后的公司的股份來籌集資金。
年報中,軟銀提到,通過出售阿里巴巴和SB Cloud公司的股票獲得了1.1萬億日元的資金。
華爾街日報今日午間也報道,軟銀正在與德國電信交涉,計劃出售高達25%的T-Mobile股權。
這筆交易的規模仍在討論中,T-Mobile US目前市值約為1200億美元。
孫正義還表示,正利用阿里巴巴股票籌集1.25萬億日元用于股票回購。
馬云6月將離開軟銀董事會此前孫正義“摯友”已離開
今天,軟銀集團還表示,馬云將于6月25日從軟銀董事會辭職,結束13年的軟銀董事生涯。
同時軟銀還宣布在6月25日的股東大會上選出三位新的董事會成員,據外媒消息,這三名董事會成員為軟銀集團首席財務官Yoshimoto Goto、芯片設計軟件公司Cadence Design Systems首席執行官Lip-Bu Tan、早稻田商學院(Waseda Business School)教授Yuko Kawamoto。彭博社稱這將使軟銀的外部董事人數達到4人。
這是繼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于去年年底離開后,軟銀董事會又一次引起廣泛關注的人事變動。
柳井正擔任軟銀董事會成員18年,和孫正義做了多年的商業伙伴,十多年來日本首富的稱號一直在兩人間輪換。在離開軟銀董事會前,柳井正多次與孫正義出現意見分歧。彭博社稱,孫正義的投資越策愈發傾向于高風險項目,這恰逢軟銀董事會中一些直言不諱的董事陸續離開。
軟銀未公布馬云的離職原因,市場猜測是馬云此次離職是其退休計劃所致。
多家頂級風投機構巨虧KKR幾乎虧光去年利潤
不僅是軟銀,全球多家風投機構正面臨著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業績危機。
近日,四家頂級PE巨頭黑石集團、凱雷集團、KKR集團、阿波羅全球資管相繼披露了2020年一季度財報。
四家頂級私募機構一季度無一盈利,四家合計虧損約98億美金,將近人民幣700億元。其中,虧損最多的機構為黑石集團,僅一季度就虧損42.3億美金,快把去年的全年凈利潤(46億美元)虧完了。
2020年一季度,KKR將其投資組合的賬面價值減計12%;黑石集團的損失減計幅度達到21.6%;阿波羅全球管理的減值幅度也高達21.6%。
這些減值在二季度或仍將持續。5月11日,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KKR、黑石、華平、ApaxPartners、TPG、布魯克菲爾德、凱雷、貝恩資本、Hines和Multiples等頂級PE基金,最近在密集尋找獨立機構,對它們在印度的投資組合進行減值測試。
投資虧損加上金融市場動蕩,今年以來,四家PE巨頭的總市值已經劇烈縮水。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4家PE機構的總市值累計蒸發高達1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達802億元)。
美國PE行業此前還集體向美國國會喊話,要求為它們的投資組合公司提供財務援助。
黑石集團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蘇世民在分析師電話會上直言:“這場危機導致一些資產類別出現了從沒有過的估值下降,波動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但蘇世民同時表示,“我們公司在35年的歷史中經歷了許多困難時期,包括全球金融危機,但我們每次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
而目前全球疫情防控現狀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觀望情緒也在PE行業蔓延。
截至一季度末,阿波羅全球資管在私募股權領域的可投資金余額達到292億美元,占總可投資金規模的71%。但一季度,阿波羅全球資管在私募股權領域僅投資了17億美元,占同期總投資的34%。
黑石在一季度末也在私募股權業務板塊保留了759億美元的可投資金。一季度黑石總投資是148億美元,在私募股權板塊只投資了55億美元。但黑石卻在不動產領域進行了多筆交易,其中包括談判收購SOHO中國。
凱雷投資集團聯合首席執行官Kewsong Lee在財報會上表示,“由于IPO被推遲,并購活動低迷,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被擱置。投資者將退后一步,評估疫情對企業前景和估值的實際影響。在不確定性減弱之前,交易活動會變少。”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基金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