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品牌房企投資持續加碼,既是逆勢補倉的需要,也是對溫州市場的長期看好。
◎ 作者 / 謝楊春 吳嘉茗
在疫情導致地塊暫停或延遲出讓,以及銷售下滑市場信心頻頻受挫之下,全國土地市場成交保持低位運行。但溫州土地市場卻量價齊升,走出“獨立行情”,成為百強房企拿地建面最多的三四線。品牌房企投資持續加碼,既是逆勢補倉的需要,也是對溫州市場的長期看好。
01一季度土地成交近五年新高本土房企持續深耕
CRIC數據顯示,截止至3月16日溫州共成交經營性用地50幅,總價達239.72億元,創近五年一季度拿地金額新高,較2019年一季度增長28%。地塊出讓平均溢價率達22.56%,高于全國平均溢價率近10個百分點,土地投資熱度可見一斑。
從拿地企業看,主要以區域深耕的浙系房企為主。拿地金額來看,龍湖以43.8億元暫居第一,其次本地房企德信、綠城分別以39.5億和25.4億元位列第2、3位,此外世茂、眾安、榮安、華鴻嘉信等企業拿地金額都在10億元左右,7家品牌房企拿地金額之和已超過150億。 雖然品牌房企拿地積極,且不少地塊以最高限價成交,溢價率達到30%左右,但實際上地塊風險可控,德信、世茂、旭輝拿地價格僅有周邊市場均價的0.3左右,企業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間。
02經濟、房地產基本面支撐+補倉需求促使房企加碼投資
1)房企大本營補倉需求強烈,溫州經濟發展領先成首選
如上所述,投資加碼的房企多數來自于區域深耕的浙系企業。例如眾安、德信2019年的銷售中有9成以上來自浙江省內,已經開始全國化進程的中梁也有25%的銷售位于浙江。
截止至2019年上半年,中梁在浙江的土儲占比為19%,德信、眾安的浙江土儲占比分別為77%和70%,土儲的占比均小于銷售占比。所以,在疫情導致市場停滯1多月之后,積極補倉大本營對企業銷售有著較大的保障作用。
縱向對比來看,溫州成為房企補倉的首選,一方面是在疫情期間供地較多;另一方面經濟基本面尚佳。浙江三四線城市中溫州的GDP水平連年位居第一,且增速達到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此外溫州還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的利好,加之2019年末頒布的“優秀本科生買房7折,租房3折”強力人才新政,短期城市風險仍然可控。
2)市場量價齊升、地價房價比處合理區間支撐企業加碼布局 首先,近三年溫州市場總體保持量價齊升的態勢,市場供求逐步趨于平衡。2019年商品住宅成交8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為近5年新高。相較2017年1.39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而言,當前市場供需相對均衡。 其次,房價持續回暖也是支撐房企拿地的信心來源之一。實際上,溫州自市場泡沫破裂以來,房價下跌之后仍未恢復到最高點。但近三年房價處于持續攀升的態勢,2019年商品住宅均價為17340元/平方米,同比增長7%。隨著經濟逐步復蘇,市場供求平衡,房價上漲潛力仍在。 最后,地價房價比整體保持合理區間。近三年溫州平均地價維持在6000-7000元/平方米左右,絕對值高于絕大多數三四線,但地價房價比在0.4左右,尚處安全區間內。
03三四線城市發展前景中溫州位列TOP3長期市場潛力仍較大
就cric城市投資前景TOP50城市而言,溫州各項指標均排在靠前位置,發展前景依舊可期。
其中,人口規模指標表現明顯靠前,2018年末溫州常住人口達到925萬人,位列16。此外,在新經濟這一項指標中,溫州同樣表現活躍,外賣繁榮度位列16,咖啡店數量位列22。新經濟的繁榮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城市具備較強的經濟活力,產業更加“年輕化”,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在硬實力資源稟賦上,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第三產業占比、或是衛生醫療等基礎設施上,溫州也絕對領先大部分三四線城市。
整體而言,各項指標綜合來看溫州位列24位,且超過濟南、南寧等二線省會城市。在三四線城市中僅次于東莞和佛山,長期市場發展動力依舊強勁。
市場競爭格局方面,2019年溫州商品住宅成交總量近850萬平方米,TOP10企業成交建面占總建面的27.74%, TOP20共占43.24%,百強銷售占8成左右;對比同為熱度較高的三四線城市佛山來看,佛山2019年銷售TOP10企業的銷售建面占比達到45%,百強銷售建面占比達到82%,可見溫州市場集中度和市占率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綜合而言,溫州土地市場得以高熱度運行的原因有二:一是本土房企和已進駐房企均有補倉需求,以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二是溫州樓市和城市基本面長期看來穩中向好,未來投資前景明朗。
短期,在疫情疊加三四線棚改退潮后市場下滑的風險不容小覷,但從長遠而言,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房地產基本面來看,城市發展可期。
排版丨CiCi
本文版權歸克而瑞研究中心所有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轉載注明出處:克而瑞地產研究(cricyjzx)多謝配合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克而瑞地產研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