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在疫情之下做好自己和員工的“心靈守望者”?
采寫:本刊記者 莊文靜 責任編輯:李靖本期“管理百家”特約觀察家:趙然(中央財經大學心理系教授、企業與社會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國際EAP協會中國分會主席)
重大危機事件之下,打垮你的很可能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你心里的“傷痕”。
隨著新冠肺炎的蔓延,你是不是每隔五分鐘就想刷一下手機,總怕自己錯過了什么消息;你總是反復地洗手、喝水、坐立難安,焦慮、悲傷、無法安心工作……
在疫情之下,個人和組織該如何擺脫負面心理狀態?組織又該如何通過EAP(員工幫助計劃),更好地幫助員工獲得心理健康呢?
本期“管理百家”特邀中央財經大學心理系教授、企業與社會心理應用研究所所長、國際EAP協會中國分會主席趙然,為疫情之下的組織和個人,送來“心靈的口罩”。
1
疫情下的情緒,是一個這樣的變化過程
《中外管理》:危機事件中心理、情緒變化,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趙然:在這次疫情來臨時,從大年初一凌晨到初十,我接到了8個心理援助邀請,其中有4個是覆蓋全國的服務。而此次疫情中接受EAP服務的,不僅有一線醫護人員、公務人員、服務業人員等,還有更多普羅大眾。在春節期間的熱線干預中,我發現80%以上是普羅大眾,他們也出現了種種應激效應。

當人遇到重大危機事件時,心理狀態通常會經歷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拒絕、否認。“這也太匪夷所思了”“別人能感染我?我身體一直很健康”……一開始,人的心里通常是拒絕的。但隨著大量事實的披露,發現這件事情很嚴重時,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憤怒。“怎么會有人這么不負責任”“為什么要吃野生動物?人類受到報應了吧!”隨后就是深深的悲哀,所謂“盛怒是難以言表的悲哀”,隨后進入了第三階段——討價還價。“疫情能不能快點兒過去”“能不能少死點兒人”,其實都是在無力掌控事件時的一種幻想。當這些想法都被現實“擊碎”時,就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接納現實。這時,很多人會出現一些情緒問題,比如:抑郁、極度焦慮,甚至誘發軀體的不適反應。最后,適應性良好的人就進入了第五階段——愿意努力地應對。表現為不再消極以對,而是愿意主動學習和做好防護,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
比如:許多一線醫務人員和公務人員,他們的身心狀態極度疲憊,可盡管夜以繼日地工作,還會有很多愧疚情緒。有對病人,也有對家人的愧疚,而這種愧疚也與每個人原有的“心理創傷”有關。他們悲哀、無助和極度的壓抑,使他們處在巨大的情緒壓力、身體壓力、工作壓力之下。

《中外管理》:人們通常認為,應激反應通常是被動、偏負面的 。如何讓它產生積極效果?
趙然:應激是由危險或出乎意料的外界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疫情作為一個重大應激源,不同人會產生不同的應激心理反應。
應激預警信號通常表現四個:生理信號——頭疼、肌肉緊張、胃痛、心悸;情緒信號——煩燥、消沉、喪失信心、產生疏遠感;精神信號——注意力缺乏,對即使無關緊要的事也優柔寡斷,健忘;行為信號——失眠、煙酒癮加大、坐立難安。
在上萬個疫情相關的咨詢熱線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焦慮,大概占到50%,而焦慮的背后是恐懼,是對于未知、失控的恐懼;還有20%的咨詢者表現是敏感、多疑、擔心被感染;還有企業經營者擔心企業會受到影響。在咨詢者中有30%有嚴重的睡眠障礙。
同時,有人出現“強迫性”狀態:反復地量體溫、洗手,強迫自己喝水,甚至會有一些軀體化癥狀。
應該說,這些焦慮、擔心、強迫、悲觀等情緒,是一種正常反應,也正是因為人有對未來的擔憂,才會讓自己更加警惕、采取更多保護措施。

2
戴好“心理口罩”的四個步驟
《中外管理》:那么,在疫情之下,人們該如何調整心理狀態?
趙然:首先,我們要知道有哪些因素在影響人的應激反應:第一,認知;第二,應對技巧;第三,個性。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疫情有科學的認識,還有很好的自我保護手段,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又會情緒管理,同時有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那么你就能游刃有余地面對疫情帶來的現實問題。
那么,我們如何幫助自己和團隊度過危機呢?
第一,獲得安全感。
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有一個定義,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因此,第一步要了解新冠肺炎的防護知識,這是最重要心理“安全閥”。很多時候,人是因為未知才恐懼;第二步要主動獲得控制感,主動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內容、節奏,做好計劃;第三步,就是進行自我情緒與身體調節活動。

同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制造控制感”。
以往,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控制感,我知道明天7:30出門,9點前就能到公司;我知道明天會有三個會議;我知道每月15號發工資;我的孩子明年就升小學……“控制感”給人帶來的是安全感。
因此,我們要給自己制造控制感,掌控可控的事情。比如:每天列出工作事項,完成后打勾;團隊成員每天進行一個視頻學習,還要把學習心得上傳分享;規定自己多長時間要學習一個新技能,哪怕是學做一道菜、看一本書……
第二,獲得平靜感。
要樹立戰勝災難的信念,在獲得平靜感方面,我特別強烈的建議大家:停止刷手機,停止刷負面新聞。不妨開始做個“斷舍離”,把家里的每一個房間重新清理一下,清理房間的同時,也是在清理負面情緒。另外,要處理好睡眠問題,這是直接和情緒相關的因素。此外,還可以通過冥想、瑜伽、跑步、聽音樂等方式,獲得平靜感。特別是,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過度緊張和焦慮情緒,首先要接納它們,與緊張、焦慮情緒共處。

第三,獲得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效能感。
如何獲得自我效能感?我們要讓自己身處安全的地方,做好自我安全防護;獲取科學知識;能掌握自我情緒以及調整方法,那么自然就減少了負面了情緒。
在社會效能感方面,我們可以積極幫助他人,加入一個遠程助人組織,或者參與慈善活動等。從中可以發現更多的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
第四,獲得聯結感,激活社會支持系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一個人可以有更多的社會聯接、組織聯接,并且能在組織中創造價值,那么自然會獲得自我價值感。有一個現象,不少企業由于疫情不得不進行遠程辦公,結果社群溝通更為順暢和頻繁,甚至工作效率還更高了。
同時,疫情之下,正是一個提升自我聯結的契機。我們可以認真規律地生活,我們看到朋友圈 有許多人在展現親子活動,還有許多人廚藝大增,還有人在學習新技能,或者閱讀寫作,在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我有一個社群叫做“親密關系私董會”,20幾個同學在網上討論:自己心目當中的親密關系是怎樣的?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建立親密關系的高手?如何去維護親密關系?大家在做一件事情,會讓人在獲得控制感的同時,還找到了一種支持。在這樣的閑暇里,你跟家人、朋友、伙伴、團隊有一種持續的內在聯接或支持感,會體驗到更大的幸福感。

3
團隊領導者,怎樣做員工的“心靈守望者”?
《中外管理》:作為團隊的管理者,怎樣在疫情之下做員工的“心靈守望者”?
趙然:很多時候,人們在危機時刻忘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而一味地被客觀現實所干擾。在疫情之下,“員工幫助計劃”就是要成為個人和團隊的心靈守望者。
作為團隊領導者,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激活社會支持系統,利用社群溝通、遠程會議,與員工定期及隨時溝通;二是盡好領導職責,照顧好團隊。比如:特殊時期用不一樣的工作政策和福利待遇,讓員工感到組織支持,增加對組織的依賴度;三是讓工作和生活簡單可控。
疫情之下要關注自己和他人——你的目光投向了什么地方?是投向那些“令人煩惱的過去”,還是去投向“百花齊放的過去”?你是將目光投向“惶惶不安的未來”,還是“心馳神往的未來”?
此時,不妨讓自己和員工拿出紙和筆,寫下在疫情過后要去做的事情和想實現的愿望,靜候你們期待的未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外管理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