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全民防疫成為國人的關鍵詞,疫情也成為對中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要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慈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截至2019年底,我國社會組織的數量超過了86萬家,基金會的數量了7700家,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面對公共衛生、脫貧攻堅、社會治理等新時代課題,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公益慈善行業在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中該何去何從?中國的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如何為人類慈善事業和共享文明建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日前由中國慈善聯合會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慈善年會”上,來自主管部門、社會組織、高校、企業、媒體等領域的代表進行了深度探討。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陳昌智表示,新時代賦予了慈善事業的新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慈善事業的根本目標。
“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作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慈善事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陳昌智說。
慈善公益何去何從
從第九屆中國慈善年會上看,一個已經形成的共識是,作為調節收入的分配手段,向現代化邁進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贏得信任的根本。
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公益現代化有哪些特征或趨勢?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認為,新時代公益慈善應該有四大趨勢:一是全球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慈善必須全球化,同時在全球化過程中要堅守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特色;二是人性化,公益慈善具體落實到人,人處于主體位置;三是科技化,這是不可回避的趨勢;四是法制化,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法律環境,必須要將法制逐步與全球最先進的法律體系相融。
多位業內權威人士也持相似觀點。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鄭功成認為,慈善理念現代化應沿著社會治理的方向;慈善制度現代化應健全法制化即推進慈善法全面落實;慈善手段現代化應借助信息化、互聯網和市場化機制加以完善,包括利用商業化的手段動員社會資源。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看來,公益現代化繞不開三個問題,商業機制,科技和文化。重慶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況由志也認為,道德慈善+市場因素+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現代慈善。
此外,如何根植于中國土壤變得枝繁葉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文化是公益現代化的重要關鍵詞。
“中國的慈善事業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中國慈善事業走向現代化不等于走向西方化,而只能植根于豐厚的中華文化土壤并走向現代化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鄭功成特別強調。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龔建忠說,“慈善活動說到底是一個人文交流的部分,而人文交流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堅持中國特色和文化自信。”
事實上公益現代化的這幾個要素是一把雙刃劍。金錦萍以科技舉例說,作為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對科技也要保持理性和克制,一方面是要利用它實現我們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預防它帶來的問題,甚至治理它帶來的問題。
商業機制同樣也要辯證地利用。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說,很多社會問題可以通過商業化的手段解決,而當市場失靈或者行政失靈的時候則可通過慈善的手段來解決。 “商業止步之處正是慈善的起步之處。”
社會組織怎樣發揮更好作用
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如何在邁向現代化的征途上更好地承擔起行業使命和責任?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認為,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主體之一,其快速成長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必然趨勢。
“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下,社會組織要想提高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必須要與政府進行良性合作,更要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不斷汲取先進理念,強化核心團隊建設,提高職業化水平,打造品牌項目,提升籌資能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社會公信力。”孔東梅如是說。
民政部副部長、中國慈善聯合會會長唐承沛坦言,應該大力推動“人人慈善”,激發社會各界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的熱情,不斷夯實慈善事業的群眾基礎。充分利用新載體、新技術,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方便各類主體捐贈。
新時代的社會組織作為公益慈善的重要落地載體,如何與時俱進?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小德強調,社會組織在參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應該著重突出:一是突出黨建引領慈善事業的發展;二是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價值;三是一定要圍繞著中心、服務大局。比如脫貧攻堅、“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四是要突出法律規范;五是文化引領。
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房濤的新年計劃便是,廣大社會組織要結合專長、優勢和活動地域,積極參與貧困地區生計發展,通過設立慈善信托、實施扶貧項目、結對幫扶、捐贈款物、消費扶貧、資助貧困地區公益慈善組織等方式,參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