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老大的發言,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相比于各家對于明年形勢的預測,官家的話還是更管用些的。
于是,我們在文章里看到了10個城市的名字,這些城市究竟發生了什么?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01選出10名“三好學生”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發展優勢不斷增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發展勢頭較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
文章中表揚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和西安這10個城市。
并分別給予它們“發展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勢頭較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的褒獎。
![]() |
這些城市就好像被老師點名表揚的“三好學生”,并且還號召大家向它們學習。
對于這10個城市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肯定,對它們過去所做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今后繼續干下去的支持。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也望見了今后經濟發展的重心和方向。明年,我們自然要多多關注這10個城市。
.02經濟是成績單
好學生的第一個評判標準是成績,對于城市來說,就是經濟發展水平。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強硬的經濟實力,怎么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哥”。窮的響叮當,“小弟”們也不會跟你混。
在前三季度重點城市的GDP排名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了這10個城市的名字。
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這8個城市前三季度的GDP都超過了1萬億元。
![]() |
![]() |
其實說到底,這些城市并非只有經濟的黃袍加身,而全都是名正言順、上頭“欽點”的領軍之將。
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成都、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杭州和南京是省會城市、長三角重點城市。
深圳就更不必說了,“經濟特區”、“先行示范區”,改革開放以來光是頭銜就領到手軟。
有這些光環圍繞,想低調都難,余下城市只能紛紛看齊。
.03人口是動力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
深諳城市發展的要義,這10個城市都是“搶人大戰”的種子選手,紛紛發布了積極的人才政策:
今年以來,杭州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次又一次放寬落戶限制;南京為人才購房開辟了優先通道;武漢允許人才拖家帶口,家人隨遷落戶;
成都早在2年前就有“人才新政21條”,如今高新區人才還能領取額外獎勵;
鄭州租賃即可落戶,西安本科落戶無視年齡。
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雖是頂流,自帶流量,但也向人才拋出了橄欖枝。
這不,廣州南沙就放開人才購房限制,深圳也在積極解決“深漂”住房的問題。
北京、上海因為定位和資源的原因需要控制人口,但仍以部分地區作為發展重點,吸引人才進入。
于是,有7個城市成功擠進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求職需求熱門城市TOP10榜單中,分別是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成都、杭州、武漢。
![]() |
.04投資、消費有實力
光有人還不行,能為城市創造價值才是王道。
而這10個城市拉動國民經濟的“馬車”,是否有充足的馬力呢?咱們還需要拉出來溜溜。
首先,城市化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它暗示著城市建設究竟到了什么地步,投資有多大的規模。
截止2017年,發達國家德國城市化率為77.26%。如果參照德國,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武漢、杭州的城市化率已經完全是一個發達國家的水平。
而西安、鄭州、成都的城市化也并不落后,都達到了73%以上。
![]() |
翻開過去的舊照片,看看在過去幾年,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鐵路建成、通車,有多少城中村被拆遷,有多少房地產拔地而起。
這些都是來自各界的投資,每一筆都是極大的資金投入。
其次,我們還可以參照居民們的消費,這也能聚少成多。同時,還能反應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和資金流量。
毫無懸念,這10個城市排名依舊靠前,最差的鄭州也是中游偏上的成績。
![]() |
投資和消費力弱的地區,就難以組織生產建設,城市也必然不會發展。
很明顯,這10座城市并非如此不求上進,反而一馬當先。
.05樓市表現如何
說到這里,就又回到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城市的房價是漲還是跌?值得投資嗎?
先來看看昨天剛出爐的70城數據中,它們的表現。
11月新房價格10城清一色同比增長,成都、西安、武漢漲幅最高,超過10%。
![]() |
![]() |
樓市步入穩定期,想要房價大漲基本上是很難實現了,但如果想求穩,那么這幾個城市是不錯的選擇。
下面,附上文章全文: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習近平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研究在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中,現有區域政策哪些要堅持、哪些應調整。要面向第二個百年目標,作些戰略性考慮。
一、正確認識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生產力布局經歷過幾次重大調整。“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東北占了54項。后來,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展“三線”建設。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實施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們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下一步,我們還要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為38.5%,比2012年下降4.3個百分點。各板塊內部也出現明顯分化,有的省份內部也有分化現象。二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發展優勢不斷增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發展勢頭較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三是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2012年至2018年,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減少137萬,多數是年輕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發展活力不足。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二、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
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310328)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第一,尊重客觀規律。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600405,股吧),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要破除資源流動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當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據資源條件和功能定位合理管控人口規模。
第二,發揮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產品。要考慮國家安全因素,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第三,完善空間治理。要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第四,保障民生底線。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要完善土地、戶籍、轉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載能力,促進遷移人口穩定落戶。促進遷移人口落戶要克服形式主義,真抓實干,保證遷得出、落得下。要確保承擔安全、生態等戰略功能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舉措
要從多方面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抓緊實施有關政策措施。
第一,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要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除中央已有明確政策規定之外,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礙勞動力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要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環保、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對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具有重要意義。要在確保2020年省級基金統收統支的基礎上,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制度統一和區域間互助共濟。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設用地資源向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傾斜。在國土空間規劃、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統籌負責。要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
第四,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對節約能源資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有10多個省份提出難以完成“十三五”能耗總量指標。這個問題要認真研究,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實事求是。對于能耗強度達標而發展較快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要有適當彈性。
第五,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要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要健全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要推廣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經驗,鼓勵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資金、產業、人才等多種補償。要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第六,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財政體制,合理確定中央支出占整個支出的比重。要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000061,股吧)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務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掛鉤機制,由常住地供給。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方便全國范圍內人員流動。
四、關于推動東北全方位振興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先后到東北調研5次,2次召開專題座談會。下一步,特別是“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的戰略性舉措,推動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
東北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很好的基礎條件,全面振興不是把已經衰敗的產業和企業硬扶持起來,而是要有效整合資源,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要加強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善于揚長補短,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健康養老、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新增長點。要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延長產業鏈條。要加大創新投入,為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較高,要以改革為突破口,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要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多吸引跨國企業到東北投資。開放方面國家可以給一些政策,但更重要的還是靠東北地區自己轉變觀念、大膽去闖。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給市場發育創造條件。要支持和愛護本地和外來企業成長,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東北振興的關鍵是人才,要研究更具吸引力的措施,使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重要城市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正向激勵,樹立鮮明用人導向,讓敢擔當、善作為的干部有舞臺、受褒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地產PLUS。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