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8日),中國又將迎來一個外國企業大規模代表團。
這一次到訪的是來自美國傳統鐵桿盟友——以色列的企業代表們。
《以色列時報》網站5月27日報道稱,約百家以色列企業將前往濟南,參加28日舉行的“走向以色列”2019中國—以色列跨境投資論壇。
![]() |
而與以色列網友和媒體的熱議相比,美媒這次的表現卻有些反常……
以色列媒體雀躍:百家企業向東前進!
“對中美貿易爭端的擔憂并沒有阻止約百家公司向東方前進,在那里,他們將受到渴望創新的巨大市場的歡迎。”《以色列時報》網站27日在報道中開宗明義地表示。
文章稱,雖然以色列視美國為其最重要的盟友,但以色列希望盡可能廣泛地向正在崛起的中國敞開大門。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早在一個多月前便滿懷期待地報道了此次論壇。
文章表示,此次論壇旨在讓大約100家以色列技術公司與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會面,并解決當前籌款和建立雙邊戰略聯盟方面的問題。
![]() |
文章進一步羅列數據表示,中國是以色列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2017年雙邊貿易額超過100億美元。
“中國常常缺少的不是市場規模,而是他們在以色列尋找的創新,尤其是能夠對他們的核心業務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文章援引專家的話,表達了對中以經貿互補的看好。
《以色列時報》網站則在報道中表示,將有約100家以色列公司參加此次跨境投資論壇,并會見來自山東省及其他地方的1000多名投資者。
報道援引此次投資論壇的主辦者之一——以色列庫克曼投資集團主管愛德華·庫克曼的話解釋道,與中國做生意的擔憂被夸大了。庫克曼還認為當前局勢正為以色列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機會。
以色列媒體將庫克曼稱為中以兩國關系的“媒人”。
“自2012年首次在特拉維夫舉辦‘走向中國’會議以來,庫克曼一直在充當兩國關系中的媒人,把中國投資者和以色列企業拉到一起。”
![]() |
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是否會承載來自美國的壓力?
對此,以色列投資管理局亞太區主管盧夫頓告訴《以色列時報》網站,盡管以色列重視與美國的聯系,但他沒聽說任何一家以色列公司因美國立場而回避中國。
以色列堅持不審查中資,美媒集體“失聲”
令人玩味的是,對這次以色列百家企業訪華的消息,美國的主流媒體似乎都表現出“選擇性無視”,并沒有過多報道和評論。
而今年以來,美國已經多次對中以交流合作指手畫腳。
美國《中東觀察》半月刊曾在5月25日發表的文章中坦承:“美國正在向以色列施加壓力,阻止中國公司參與以色列設施建設。”
![]() |
今年3月底,特朗普還曾在華盛頓當面警告內塔尼亞胡,如果不限制以色列與中國的關系,那么以色列與美國的安全關系可能受損。
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報道,特朗普對中國在以色列建設基礎設施項目表示擔憂,并質疑中企建設海法港以及中興和華為等中企競標以色列5G網絡建設。
這篇報道透露,4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還和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梅爾·本-沙巴特討論了“確保5G網絡安全的方式”。
為配合美國部分政客的輪番表演,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3月甚至發文聲稱,中國通過“暗中監視”以色列“竊取”美國秘密。
文章指責以色列政府“長期忽視中國構成的安全風險”,理由則是“他們鼓勵中國商人投資以色列、購買以色列產品”。
![]() |
對于美國所謂的種種“擔憂”,以色列政府直接用行動作出了回應。
以色列《國土報》日報5月20日發文稱,冒著與美國作對的風險,以色列不會審查中國的投資。
“以色列一直尋求加強與北京的關系。”文章表示。
《以色列時報》網站對此也發表了類似觀點:以色列堅持認為中國不應該被挑選出來。
面對以色列從上到下的堅定態度,美國《中東觀察》半月刊難掩失望地表示,“盡管面臨美國的壓力,以色列內閣仍然沒有設立一個監督中國技術和投資的特別委員會。”
如果看了以色列《環球報》5月26日的表態,美國媒體或許會更加失望。《環球報》這樣寫道:
“中國已經成為以色列基礎設施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色列總理:中以合作是“天作之合”
在中以兩國的社交網絡上,網友們紛紛為兩國的合作與交流“點贊”:
![]() |
他認為,由于中以經貿互補性強,中國需要以色列的高科技產品,以色列需要中國的廣闊市場,因此,雙方各取所需,經貿關系發展很快。
陳雙慶表示,以色列在地區中較為孤立,需要擴大經貿市場,而中國市場體量很大。從這一點來說,以色列對中國的需求更大。
“因此,盡管從國家戰略來講,以色列依靠美國。但從經濟利益出發,以色列的選擇更加務實。”陳雙慶說。
事實也正是如此——中以近年積極開展經貿合作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
近年來,以色列以創始成員國的身份加入亞投行,積極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形容說,中國有制造與市場能力,以色列有先進的技術。中以合作是“天作之合”。
![]() |
2017年,在內塔尼亞胡訪華期間,中以雙方宣布建立創新全面伙伴關系。
“中以關系在這一大框架下發展良好。此次濟南的論壇只是中以合作的一個例子。”陳雙慶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