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審美”最近成為網友熱議的一個話題。”
這個故事開始于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海報。形象大使吳京與各種突兀的元素一起密密麻麻的出現在了這張宣傳海報上。
這個海報與同期臺北電影節的海報一對比,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海報就十分媚俗了。
無獨有偶,鄧超領獎的電影節背景板,被網友稱為“鄉鎮企業家”既視感。
北京電影節海報,被吐槽為“西藍花”海報。
“中國式審美”,被網友全面吐槽。
審美作為人類的高等精神追求,在中國幾十年的過程中一直處于相對空缺的狀態。而這種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物質匱乏。
但是隨著從小衣食無憂的這代90后消費群體成長起來,“實用”、“禁用”不再是衡量產品的唯一標準。相比于之前注重功能性和實用性的市場,擁有高級美感的產品現在更加受消費者歡迎。
不僅是設計一款新車,更是設計一個全新品牌形象
中國汽車市場也在順應市場潮流的積極轉變,在這次上海車展,陸風汽車推出了一款重磅新車——陸風榮曜。這是一款陸風與意大利大師們合作的結晶。
這次承擔陸風榮曜整體設計工作的,是一家叫GFG Style的知名意大利高端設計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Giorgetto曾經設計過保時捷、阿爾法羅密歐在內的諸多著名車型產品。陸風榮曜作為陸風SUV家族的新成員,也是出自大師Giorgetto和其兒子Fabrizio Giugiaro之手。
雖然是業內資深設計大師,但是接手陸風榮曜設計工作的GFG Style也是挑戰巨大的。因為在此之前GFG Style享譽世界的設計產品都是純西方式的,意大利風格濃郁。但是陸風榮曜作為一款中國品牌產品,是需要把東西方的審美特點結合起來的。
不僅如此,陸風榮曜的設計意義還非常重大,Fabrizio Giugiaro在接受采訪時候也表達了自己在接手這件工作時候所面臨的壓力:“這款車真正所面臨的挑戰是為陸風品牌的未來引入全新的設計主題。因此,前臉的造型特征對詮釋陸風新系列產品而言至關重要。這次設計創造的并不僅僅只是這一輛車,而是去創造了一個新的品牌形象。”
所以從這次新車前臉中可以看見,設計師用了非常多的心思。陸風榮曜的外觀設計語言來自于現代化的抽象幾何圖樣,現代、流動。大膽甚至夸張的車頭進氣格柵采用六邊形設計,非常霸氣。從視覺效果上來講,這是陸風榮曜符合當下90后消費者時代特點的一種未來趨勢化設計。這種設計在這個張揚的時代更具特點與辨識度。
東西方設計大師的合璧之作
而車身側面溜背下壓式設計,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一種設計手法。不過這條溜背線,是中外設計師反復推敲和拿捏的。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也表示,中方設計師在表達上偏保守,而意大利設計師則在表達上更加傾向于激進。所以這條線的誕生,并不容易。
后臉干凈,設計靈感源自于現代建筑中交替結合的流動、張力等元素。如此精致的藝術結合,造就了陸風榮曜出眾的外形。
陸風榮曜亮點多多,值得購買
相對于外觀的張揚表現手法,代表了設計師對當下個性消費時代的思考。內飾則在強化簡潔的同時,主要彰顯經典與優雅的風格。中控臺上方采用了軟質材料包覆,手感非常細膩,同時縫線樣式的處理手法則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的檔次感。方向盤也采用了時下流行的平底造型設計,同樣由皮質包裹,配以銀色飾條進行點綴,不僅握感舒適,視覺效果也很精致。
科技感,也是新車想給駕駛員傳遞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液晶儀表和中控液晶的一體式設計,也是當下汽車設計的趨勢。10.25寸高清全液晶大屏成為了內飾的視覺中心。
陸風榮曜除了設計以外,陸風榮曜還搭載了歌來(glory)智聯系統,以及66項主被動安全配置。在空間方面陸風榮曜達到了同級別最大的4550*1885*1655超巨大車體,擁有15個內部儲物空間。
在動力和操控方面。新車搭載福特技術發動機1.5GTDI+格特拉克濕式7DCT動力總成。因為優秀的外形設計新車風阻僅有0.32,配合輕量化平臺特性以及這套動力系統,實現綜合工況6.9L的超低油耗。
陸風榮曜所代表的是一個陸風汽車的新時代。從這款車可以看出來,陸風未來的新方向,更加適合當下消費市場群體的方向改變。陸風榮曜也奠定了未來家族的新基因。
在這款車背后,是陸風乃是整個當下自主品牌的時代縮影。在推出陸風X7這款網紅級車型之后,陸風汽車不僅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斷地探索新方向和新線路。公司的產品戰略能夠根據當下最新的市場情況進行快速地準確地調整,充分適應當下環境,一直保持著在市場中強大的競爭力,永立于一線自主品牌之地。
上海車展只是這款新車面對大眾的初次亮相,根據達車匯的了解,這款新車也將在今年三季度正式上市,我們還將進行后續報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達車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