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1年6月,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320萬軸心國軍隊入侵蘇聯,開啟了蘇德戰爭;同年12月,日本撕毀美日密約,350架日本飛機對美國珍珠港基地空襲,開啟了美日戰爭,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并進入高潮。
無論是歷史迷還是軍事迷,普遍對德國和日本入侵蘇美兩個超級強國無法理解,往往將其歸結于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
而如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德國無法拿下烏克蘭的資源和巴庫的石油,日本無法拿下印度支那的資源和婆羅洲的石油,在同盟國的封鎖之下,別說兩國的軍隊無法開動,國內巨大通脹引發的民怨,都能把兩國的軍國主義政府推翻。
因此,命運就會逼著他們走下去。
二
“巴巴羅薩”和“虎虎虎”的50年后,1991年,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開始對華圍堵封鎖的時候,日本和德國這倆被美國駐軍的“兒子國”,卻忤逆“爸爸”,率先打破了封鎖,重啟對華貿易和技術。
因此,中國那些90年代左右崛起的企業背后,從張瑞敏的海爾到董明珠的格力,很多都能看到日德兩國的影子。
正是日德兩國的倒戈,導致美國對華封鎖的計劃功虧一簣,隨后各個西方國家為了爭奪市場,紛紛搶著重回中國。在這個背景之下,小平同志南巡,中國重啟了偉大的改革開放。
90年代,作為兒子的日本敢于率先忤逆美國的背后,除了中國廣闊市場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當時的中國,是全球排的上號的“能源輸出國”,也是80年代日本最重要的石油和煤炭的來源地,對于日本這種極度缺乏能源的國家來說,能源是維持國內穩定和基石,也是國家發展的生命線。
1941年的日本明知道國力無法跟美國相比,但還是硬頂著對美不宣而戰,就是因為被美國掐住了石油生命線,日本半年之內無法解決國內必然崩潰,反而開戰不僅最起碼能多活幾年,還能有一線生機。(就像盟軍都好打進柏林了,希特勒還在暗室里面畫圈圈詛咒美蘇兩國領導人去世)
所以,就像相信權健這些保健品能夠能治病的患者一樣,心里明知道可能不好用,但是即使一絲的希望也會讓他們孤注一擲,這是因為,人和政治團體都一樣,都有著生命體的求生欲。
而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對華不怎么友好的默克爾和安倍,在2018年突然大變臉,背后也許正是“求生欲”在作怪。
三
1991年日本急切的向中國尋求能源的背后,是90年至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所引發的第三次石油危機,由于伊拉克原油供應的中斷,三個月內,國際油價從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點。
油價的高漲,自然引發了全球制造業和經濟的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而當時全球經濟發動機的日本,也正是在海灣戰爭的半年時間,將十年累積的巨大泡沫捅破,從此進入了二十年的大蕭條。
而美國則迎來了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
雖然石油頂多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日本的經濟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在冷戰結束之前,美國及“西方石油七姐妹”一直打壓原油價格,因為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低成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另一方面有利于壓制老對手蘇聯這個石油出口大國。
譬如80年代初,特朗普的偶像里根迫使沙特增產,攪亂歐佩克,打壓油價,在推動工業發展的同時,遏制通貨膨脹并使得熱錢回流美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而且,低油價也成為了捅死石油第一出口大國蘇聯經濟的最后一刀。
但是,隨著80年代末蘇聯的迅速衰敗,美國的全球戰略從美蘇對抗變為遏制其他競爭對手,原先共同對抗蘇聯的盟友,歐盟的德法以及東亞的中日韓,這些依靠著石油的制造業強國,反而成為了美國需要圍堵的對象。
在沒有意識形態對抗的前提下,沒有了直接的沖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就變成了周期性的洗牌,而我們會發現,冷戰結束之后,美軍、經濟周期和原油價格,便有著非常巨大的正關聯性。
四
1986年至1990年,在沙特的增產配合下,國際油價長期10塊錢出頭,因此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制造業強國突飛猛進,經濟一度超越美國,惹得美國頻頻揮舞貿易大棒。
直到1990年9月,老布什通過海灣戰爭,一口氣將油價突破40美元,相當于把制造業強國們的成本一次性翻了數倍,配合廣場協議的日元升值,一口氣打穿了制造業出口大國日本的泡沫。
等日本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破碎,海灣戰爭也結束了,油價又重新跌回10塊錢。大概這就是傳說中的,孩子死了奶來了。
而中國卻抓住了這個歷史性的機會,利用國際油價的低迷,推動改革開放吸引投資建廠,迅速從石油出口國變身為石油進口國。當年8億件襯衫換飛機段子的背后,就是石油化纖產業的飛速發展。
1995年之后,在日本和西方國家的注資之下,亞洲經濟迅猛發展,四小龍們發展石油鋼鐵,四小虎發展石油化纖,但是,與此同時,國際油價也迅速從10快出頭拉到了97年的30快。隨著臺海危機帶來的地區緊張,以及亞洲制造業成本的上升,索羅斯為代表搞出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將這些缺乏能源供應的國家一波帶走。
而有著國內完整能源體系,也是當年我們從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走出來的重要原因,正是憑借著國內的石油供給,降低了外匯的消耗,避免了資本回流引發的問題,維持了物價,使得我們平穩的渡過了大下崗和大洪水。
1999-2000年,在美國互聯網帶動的一路高歌之下,以及北約轟炸南聯盟,油價一度從10塊出頭沖破30美元,不過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油價又隨之跌回了20快以內,但是歐元也在科索沃戰爭中下跌了30%,再無與美元對抗的勢力,同時也埋下了歐洲內部分裂的種子。
而全球油價漲的最兇猛的,莫過于小布什任期內,憑借著911、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一連串的戰爭,讓石油從十幾塊錢一口氣突破到了140多美元,然后,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了,油價一口氣跌倒了40美元附近。
當然,即使40塊錢油霸們依然賺錢,只是中間一百多塊錢是不是被哪些中間商賺走了,就不知道了。
而在此之后,隨著希拉里主持的制裁伊朗和阿拉伯之春,伴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油價又迅速反彈,于是,剛被全球經濟危機重創的歐洲,又爆發了歐債危機,鬧得英國都跳船脫歐了。
而如今呢,敘利亞戰爭引發的伊朗問題,使得2018年國際油價的兇猛上漲,隨著美股的突飛猛進,最終演變為法國遍地的黃馬甲。
所以,如果大家有興趣仔細翻一下歷史數據,就會發現,自冷戰結束以來,每一次金融危機的背后,我們能夠看到,美軍、石油、股價之間的正關聯性。
所以,今年默克爾、馬克龍、安倍們又一次的轉向支持中國,也許意味著有怒,也有怕。
五
最近幾個月來,美股與國際油價的正相關性越來越趨同,這對于全球經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就像各國軍隊早年都有一個規定,在橋上走路必須便步走,因為歷史上各國軍隊齊步走都有把橋踩塌了的歷史,甚至中國因為人多,還創造過把附近城墻震塌了的記錄。
回歸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每一次美股隨著油價一起飆漲的時候,接下來出現的都是一次金融危機,甚至可以說,漲的比例越狠,到時候摔的越重,而整個2018年,在10月之前,我們看到的都是油價與美股齊飛,10月之后,就變成了油價共美股一色跌。
但是,隨著美股的下跌,我們現在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動作,就非常的有意思,在美股和油價開始趨同之后,特朗普一邊狂拉美股一邊狂打油價,試圖將兩者剝離協同。
如果回顧美國經濟2020年截至的加息周期,原本是要在2020年左右進行一波全球震蕩和資本收割的,因此,按照歷史的走勢,國際油價也應該配合資本市場的走勢,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地區緊張。
因為只有資本市場和能源市場相互配合,才能夠利用制造業國家內部的通脹,實現一次完美的資本主義產業升級和進化。
不過,一直為能源和軍火扯嗓子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下半年突然轉了性,不僅對石油出口大國伊朗網開一面,給予了豁免,還頂著全球的壓力,聯合沙特大幅增產并打破歐佩克的協同,導致年底國際油價的直線下跌。
而特朗普這些動作的背后,同時炒掉了國防部長馬蒂斯和白宮幕僚長凱利兩位關鍵位置上的老軍頭,并要求撤軍敘利亞,可以說,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將美國軍政財三界的周期布局完全打亂。
按照既定的周期,美國應該是在2020年,也就是特朗普的大選年,來一波全球的經濟周期。但是很顯然,夢想著連任,帶領著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肯定不希望來一波08年式的大崩盤,所以如今一連串的政治手腕和聯合各路盟友,試圖逆天改命,修改經濟周期。
但是,在特朗普的任性之下,對于美國來說,在能源價格沒有周期性上漲的情況之下,美國終結加息周期對其自身有著極大的危險,很有可能會在下一波周期中,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反而給其他科技強國在下一波的科技浪潮中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全球會進入到一個變幻莫測的時代,在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朗普帶領下,任何的突發事件都會導致一連串不可預料的連鎖反應。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獻給我們的2019:天下大亂,形式大好。
本系列四部曲已完結,其余三部:
特朗普的2019,一場夢幻的好萊塢大片
美聯儲加息背后的財富周期
唐.特朗普,新時代的唐.吉坷德
此外,本系列需要配合政事堂Pro上面石油戰爭系列和特朗普撤離敘利亞系列來讀。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顧子明明公。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